needslides

現在播出節目
  

1小童的故事(needs)/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暮年的移民與海歸們】《小童的故事》2018-08-06(一)21:00首播
為什麼許多人在事業生涯退休後,選擇移民海外?依親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期望與子女團聚,也願意發揮餘熱,幫助照顧年幼的孫輩。 但這也許只是表面的因素,.不可否認,近年來台灣的社會氛圍,在有心人的操弄下,形成了令人遺憾仇視外省長輩的民粹,造成了不言說的眾多老人在暮年離鄉去國的原因。 

甚麼樣的教育家高度,得以讓台大,成為屬於「國家共有」的頂大,而不是「一黨黨校」?

甚麼樣的治理者氣度,得以領導全民齊心從灰燼重生、以經濟實力揚眉吐氣,而不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這集專訪吳敦義副總統,談他所認識的「第一號公僕」經國先生,與錢復前監察院長談他的父親,「二十年台大老校長」錢思亮。

這集不是拿「舊時代良帖,醫新時代病灶」,而是問,甚麼才是真正「台灣精神/價值」?歡迎收聽!

閱讀全文: 【患難中的人性高點-友愛】《小童的故事》2018-07-23(一)21:00重播

本集《小童的故事》要分享患難中的人性高點友愛的故事,今天專訪的是眷村子弟王樹眉與孔繁晉,他們要談談眷村成長生活回憶的故事:不同的籍貫,相同的生活水平;極少的私密空間,鄰居共享資源;大家有好些異姓兄弟姐妹;眷村孩子的共性與可愛之處;美好的鄰里關懷。

本集節目也討論一些問題,像是眷村子弟長大後,出了什麼樣的人才,為什麼?眷村改造與離開?長於眷村留下的印記,是什麼?今天社區內如何再營造那美好的鄰舍關係?《小童的故事》是一個全民共創台灣美景的故事。小童,她的一生,見證一位美好的知識女性的故事。而她個人的故事,映照出全台灣六十萬個小童,那是全民共創台灣美景的大時代故事。台灣還有千千萬萬個小童的故事,歡迎收聽needs RADIO特別製播的《小童的故事》。

 閱讀全文: 【才德婦人與婚姻共同成長-趙強與趙劉花妹賢伉儷專訪】《小童的故事》2018-07-16(一)21:00重播

婚姻中的才德婦人,如何成為家人的祝福?小童是才德的婦人,小童漂亮,高學歷,具工作能力;溫柔從容;不講是非;尊重丈夫。聖經中的婦女典範(箴:31)小童具備聖經中才德婦人的六類才德:(1)幫夫-敬重丈夫(2)工作勤奮,能力才幹(3)照顧家人衣食無缺(4)善良,待人有恩,賙濟幫補(5)說智慧的話語(6)兒女及丈夫都稱讚。如同另一個小童,得過模範母親的趙媽媽,是賢慧又能幹的婦人。今天趙伯伯談了他眼中的趙媽媽,以及夫妻倆如何共同支持與成長,夫妻倆如何擴展生活領域,以及夫妻倆如何與互敬互愛。

 閱讀全文: 【相濡以沬五十年的愛情故事-趙強賢伉儷專訪】《小童的故事》2018-07-09(一)21:00重播

「小童的故事」本集一開始,伊妮分享小童和她的先生二人浪漫相遇在亂世中的相濡以沬的美麗的愛情故事。之後,吕麗絲老師以家庭專家身分,談談台灣幾百年來移民人口與本地人口組成家庭型態的意義。最後,如同另一個小童的故事,良慧和伊妮今天專訪結婚超過五十年的趙強賢伉儷的愛情故事,那是在早期窮困年代的最單純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趙伯伯和趙媽媽的相遇,如同偶像劇的情節,相當的戲劇化。二個人個性及生活中相當互補,趙伯伯少小離家十多歲來台孤身一人,白手起家努力工作存錢,娶了本名劉花妹的趙媽媽,趙伯伯和趙媽媽他們培育了三位受到高等教育的兒女。

閱讀全文: 【國殤家變 與 新局新夢】《小童的故事》2018-07-02(一)21:00重播

家國離散、一出門竟成永別,或許是大江大海年代部分人的寫照……但他鄉作故鄉、族群齊心、打拼出國際驚艷「台灣奇蹟」--在「國際孤兒」處境下,卻連40年每年GDP成長近10% --卻是所有人都經歷過的。我們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而今天我們更邀請參與者,來聊聊那「閃亮的日子」!

※照片說明:李紹華(前行政院新聞局處長,退休於參事任內,公僕生涯逾三十載)。

閱讀全文: 【意料外的旅程.....】《小童的故事》2018-06-25(一)21:00重播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也是後人面對曾經史實的基本態度,過去六.七十年來,台灣的穩定發展,肇因於過程中,人民對於自我不同社會角色體認上的忠實,和無怨無悔認份認勞的付出.....

但近年來政治氛圍的詭譎,刻意選擇對隨國民政府遷台的數十萬外省軍公教人員,對台戰後復建貢獻的忽略與遺忘,這不只是追隨政治利益上狹隘失格的表現,更是輕忽屬於自我歷史價值觀點上的損失!

健全的社會,必定來自行止正常的個體,我們選擇這個主題方向,就是為了在一片偏頗的風向中,試圖找回平衡的機制,讓處於不同世代的人,不會因為受損於失實風潮的影響,永久的喪失了對真相的認知。

小童的故事,是一位美好的知識女性的故事,也是外省軍公教人員在台落地生根的故事,小童,不再是客旅,而成為在地人。小童她努力為台灣這片土地所付出一生的故事,聽來令人動容。是的,台灣,有千千萬萬個小童!今日為您專訪曾光明與劉和,一同來回應這小童的故事。歡迎您收聽《小童的故事》

閱讀全文: 【跟著學校去逃難--李淑珍老師的奇幻旅程】《小童的故事》2018-06-18(一)21:00重播

「小童的故事」是一個身處歷史傷痕,卻創造非凡生命力的故事;曾經反抗日本侵略的國仇家恨、接踵而來國共內戰的痛心疾首,卻化作建設更美麗的家鄉 -- 台灣的力量和養分。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另一個小童的故事,是一位教育家--李淑珍老師的生命故事。

李淑珍,大家都叫她李老師,從高中、專科到大學,一生奉獻在教育的志業當中。因為生長在戰爭、死亡、逃難的苦難年代,她格外懂得踏實、知足與實踐的重要性。她教的是國文,古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她傳講一生的,並不是只有知識,更教導學生將知識化作行動,作育出無數創造台灣奇蹟的無聲英雄!
專訪最後,她更以簡單邏輯,提供台灣社會爭鬧不休、荒謬演出的一連串事件,一帖清心解藥!

****************************************************

閱讀全文: 【大夫第裡的小鄧波爾-來賓袁天平】《小童的故事》2018-06-11(一)21:00重播

(圖片說明:小童四歲時的黑白相片,1932年在漢口的照相館拍的)

小童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祖輩在晚清為官,而父舅輩受新式教育,任職校長或西醫。來賓袁天平同様有位士大夫出身的父親,各種家學庭訓,生活方式的潛移默化深深影響了後代子孫。大夫第是古時朝列大夫、有功名之人士的府第。「士」的階層曾居眾行之首,是社會中的主流,他們擁有智識,也有為人群推重的高風亮節,他們影響政府也為政策建言,他們勇於針砭時弊,是時代的良心。

閱讀全文: 【初探小童的故事】《小童的故事》2018-6-04(一)21:00重播

為回應廣大聽友的熱情,本日開始重播《小童的故事》。首集《小童的故事》帶領大家初探小童的生命故事。小童的故事,是一位美好的知識女性的故事,也是外省軍公教人員在台落地生根的故事。 小童,不再是客旅,而成為在地人。小童她努力為台灣這片土地所付出一生的故事,聽來令人動容。是的,台灣,有千千萬萬個小童!第一集節目裡,needs RADIO製播組五位同仁,一同來初探小童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故事。歡迎您收聽《小童的故事》

閱讀全文: 【小童的故事完結篇】《小童的故事》2018-05-28(一)21:00首播
小童奶奶,是本台主持人王伊妮的母親。伊妮親手寫下母親的故事,親自錄下母親的故事,在三個月的時間裡,needs RADIO特別製播組和伊妮姐,和許多聽眾朋友分享《小童的故事》。許多來賓也參與回應了《小童的故事》。本集是《小童的故事》完結篇,節目最後一集,needs RADIO《小童的故事》製播團隊,大家共聚一堂在節目談談這三個月來參與製播的感動,歡迎收聽今晚九點《小童的故事》完結篇。

 閱讀全文: 【暮年的移民與海歸們】《小童的故事》2018-05-21(一)21:00首播
為什麼許多人在事業生涯退休後,選擇移民海外?依親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期望與子女團聚,也願意發揮餘熱,幫助照顧年幼的孫輩。 但這也許只是表面的因素,.不可否認,近年來台灣的社會氛圍,在有心人的操弄下,形成了令人遺憾仇視外省長輩的民粹,造成了不言說的眾多老人在暮年離鄉去國的原因。 

甚麼樣的教育家高度,得以讓台大,成為屬於「國家共有」的頂大,而不是「一黨黨校」?

甚麼樣的治理者氣度,得以領導全民齊心從灰燼重生、以經濟實力揚眉吐氣,而不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這集專訪吳敦義副總統,談他所認識的「第一號公僕」經國先生,與錢復前監察院長談他的父親,「二十年台大老校長」錢思亮。

這集不是拿「舊時代良帖,醫新時代病灶」,而是問,甚麼才是真正「台灣精神/價值」?歡迎收聽!

閱讀全文: 【鐵飯碗的不同捧法】《小童的故事》2018-05-07(一)21:00首播

公務員,「鐵飯碗」代名詞?「安穩人生、美滿家庭」直達車?

這兩集,我們邀請了三代人來聊公職,有公務新血、中流砥柱的資深公務員、開創了國際稱「經濟奇蹟」的輔國老臣。

到底服務公職,「錢」途與「前」途真比民間好?組織文化如外傳非江湖法則「實力為王」、而是「職等為王」?一輩子的資深公務員如何看媒體—「媒體誤國」?「反應輿情」?但無論老中青,都同意,投身公職是「一輩子」的決定。歡迎收聽《小童的故事》!

閱讀全文: 【患難中的人性高點-友愛】《小童的故事》2018-04-23(一)21:00首播

本集《小童的故事》要分享患難中的人性高點友愛的故事,今天專訪的是眷村子弟王樹眉與孔繁晉,他們要談談眷村成長生活回憶的故事:不同的籍貫,相同的生活水平;極少的私密空間,鄰居共享資源;大家有好些異姓兄弟姐妹;眷村孩子的共性與可愛之處;美好的鄰里關懷。

本集節目也討論一些問題,像是眷村子弟長大後,出了什麼樣的人才,為什麼?眷村改造與離開?長於眷村留下的印記,是什麼?今天社區內如何再營造那美好的鄰舍關係?《小童的故事》是一個全民共創台灣美景的故事。小童,她的一生,見證一位美好的知識女性的故事。而她個人的故事,映照出全台灣六十萬個小童,那是全民共創台灣美景的大時代故事。台灣還有千千萬萬個小童的故事,歡迎收聽needs RADIO特別製播的《小童的故事》。

 閱讀全文: 【才德婦人與婚姻共同成長-趙強與趙劉花妹賢伉儷專訪】《小童的故事》2018-04-16(一)21:00首播

婚姻中的才德婦人,如何成為家人的祝福?小童是才德的婦人,小童漂亮,高學歷,具工作能力;溫柔從容;不講是非;尊重丈夫。聖經中的婦女典範(箴:31)小童具備聖經中才德婦人的六類才德:(1)幫夫-敬重丈夫(2)工作勤奮,能力才幹(3)照顧家人衣食無缺(4)善良,待人有恩,賙濟幫補(5)說智慧的話語(6)兒女及丈夫都稱讚。如同另一個小童,得過模範母親的趙媽媽,是賢慧又能幹的婦人。今天趙伯伯談了他眼中的趙媽媽,以及夫妻倆如何共同支持與成長,夫妻倆如何擴展生活領域,以及夫妻倆如何與互敬互愛。

 閱讀全文: 【相濡以沬五十年的愛情故事-趙強賢伉儷專訪】《小童的故事》2018-04-09(一)21:00首播

「小童的故事」本集一開始,伊妮分享小童和她的先生二人浪漫相遇在亂世中的相濡以沬的美麗的愛情故事。之後,吕麗絲老師以家庭專家身分,談談台灣幾百年來移民人口與本地人口組成家庭型態的意義。最後,如同另一個小童的故事,良慧和伊妮今天專訪結婚超過五十年的趙強賢伉儷的愛情故事,那是在早期窮困年代的最單純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趙伯伯和趙媽媽的相遇,如同偶像劇的情節,相當的戲劇化。二個人個性及生活中相當互補,趙伯伯少小離家十多歲來台孤身一人,白手起家努力工作存錢,娶了本名劉花妹的趙媽媽,趙伯伯和趙媽媽他們培育了三位受到高等教育的兒女。

閱讀全文: 【國殤家變 與 新局新夢】《小童的故事》2018-04-02(一)21:00首播

家國離散、一出門竟成永別,或許是大江大海年代部分人的寫照……但他鄉作故鄉、族群齊心、打拼出國際驚艷「台灣奇蹟」--在「國際孤兒」處境下,卻連40年每年GDP成長近10% --卻是所有人都經歷過的。我們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而今天我們更邀請參與者,來聊聊那「閃亮的日子」!

※照片說明:李紹華(前行政院新聞局處長,退休於參事任內,公僕生涯逾三十載)。

閱讀全文: 【意料外的旅程.....】《小童的故事》2018-03-26(一)21:00首播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也是後人面對曾經史實的基本態度,過去六.七十年來,台灣的穩定發展,肇因於過程中,人民對於自我不同社會角色體認上的忠實,和無怨無悔認份認勞的付出.....

但近年來政治氛圍的詭譎,刻意選擇對隨國民政府遷台的數十萬外省軍公教人員,對台戰後復建貢獻的忽略與遺忘,這不只是追隨政治利益上狹隘失格的表現,更是輕忽屬於自我歷史價值觀點上的損失!

健全的社會,必定來自行止正常的個體,我們選擇這個主題方向,就是為了在一片偏頗的風向中,試圖找回平衡的機制,讓處於不同世代的人,不會因為受損於失實風潮的影響,永久的喪失了對真相的認知。

小童的故事,是一位美好的知識女性的故事,也是外省軍公教人員在台落地生根的故事,小童,不再是客旅,而成為在地人。小童她努力為台灣這片土地所付出一生的故事,聽來令人動容。是的,台灣,有千千萬萬個小童!今日為您專訪曾光明與劉和,一同來回應這小童的故事。歡迎您收聽《小童的故事》

閱讀全文: 【跟著學校去逃難--李淑珍老師的奇幻旅程】《小童的故事》2018-03-19(一)21:00首播

「小童的故事」是一個身處歷史傷痕,卻創造非凡生命力的故事;曾經反抗日本侵略的國仇家恨、接踵而來國共內戰的痛心疾首,卻化作建設更美麗的家鄉 -- 台灣的力量和養分。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另一個小童的故事,是一位教育家--李淑珍老師的生命故事。

李淑珍,大家都叫她李老師,從高中、專科到大學,一生奉獻在教育的志業當中。因為生長在戰爭、死亡、逃難的苦難年代,她格外懂得踏實、知足與實踐的重要性。她教的是國文,古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她傳講一生的,並不是只有知識,更教導學生將知識化作行動,作育出無數創造台灣奇蹟的無聲英雄!
專訪最後,她更以簡單邏輯,提供台灣社會爭鬧不休、荒謬演出的一連串事件,一帖清心解藥!

****************************************************

閱讀全文: 【大夫第裡的小鄧波爾-來賓袁天平】《小童的故事》2018-03-12(一)21:00首播

(圖片說明:小童四歲時的黑白相片,1932年在漢口的照相館拍的)

小童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祖輩在晚清為官,而父舅輩受新式教育,任職校長或西醫。來賓袁天平同様有位士大夫出身的父親,各種家學庭訓,生活方式的潛移默化深深影響了後代子孫。大夫第是古時朝列大夫、有功名之人士的府第。「士」的階層曾居眾行之首,是社會中的主流,他們擁有智識,也有為人群推重的高風亮節,他們影響政府也為政策建言,他們勇於針砭時弊,是時代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