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種子
納爾遜.曼德拉1918年出生於南非東開普省的鄉村。他的父親是部落領袖顧問,常在篝火邊講述祖先對抗殖民者的故事,這些故事成為曼德拉心中追求正義的種子。9歲喪父後,他被送往貴族家庭寄養,第一次接觸西式教育。他很快意識到,唯有知識和教育,才能改變命運。
走上抗爭之路
成年後的曼德拉成為南非最早的黑人律師之一,為被壓迫的同胞辯護。然而,他很快明白僅靠法律無法打破不公制度。
1944年,他與志同道合的青年組成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盟,呼籲全民覺醒。他的演說充滿激情,但從不煽動仇恨,而是喚起人們追求平等與自由。
囚禁27年
1962年,曼德拉被捕並在審判中慷慨陳詞:「我為民主與自由的理想而戰,若需要,我準備為它獻出生命。」他被判無期徒刑,在羅本島的牢房度過27年。日復一日的苦工和與家人的分離,沒有摧毀他的意志。他堅持學習、教導同伴,甚至把監獄變成「羅本島大學」。他說:「囚禁可以限制我的身體,但無法囚禁我的靈魂。」
走出牢門的選擇
1990年,72歲的曼德拉重獲自由。人們以為他將號召報復,但他卻說:「我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了和解。」這句話震撼了南非,也避免了一場可能爆發的內戰。他與白人總統德克勒克共同推動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並於1993年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建立彩虹之國
1994年,南非舉行首次全民民主選舉,曼德拉成為首位黑人總統。他強調南非是「彩虹之國」,要讓不同膚色的人平等生活。1995年,他更利用橄欖球世界杯賽事化解族群隔閡,穿上白人球員的球衣站在場邊,象徵和解與團結。這段故事也被改編成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曼德拉的提醒與紀念歌曲
曼德拉曾說:「當我走出囚室走向自由,如果我還帶著仇恨,那我仍是囚犯。」他的一生證明了真正的自由,不是報復,而是選擇原諒。他用生命見證了愛與寬恕比仇恨更強大,也成為全球追求正義與和平的象徵。
在紀念曼德拉的音樂中,有兩首歌曲特別值得一提:
第一首是 香港搖滾樂團 Beyond 的《光輝歲月》,由黃家駒為曼德拉創作。歌詞寫下對平等與自由的渴望:
鐘聲響起歸家的訊號
在他生命裡 彷彿帶點唏噓
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
一生奉獻 膚色鬥爭中
經過苦痛掙扎的歲月
自信可改變未來
問誰又能做到?
願這土地裡 不分你我高低
缤紛色彩閃出的美麗
是因為它沒有分開
這首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提醒我們堅持平等與希望。
第二首則來自電影《打不倒的勇者》中的歌曲 〈Invictus〉,原意是不屈服,象徵曼德拉在27年牢獄中,仍選擇堅守信念、勇敢原諒的精神。
讓我們在音樂裡,再一次向這位偉大的靈魂致敬。
needs RADIO全球廣播網
《開心一點》(謝瑞蘭主持)
台灣時間
首播 週四09:00
重播 週四17:00/週六21:00/週一05:00
needs RADIO收聽方式
1. 手機收聽可下載「myTuner」App→點選右下方「搜尋」→輸入「needs RADIO」
2. 電台官網
https://www.needsradio.org.tw/ →點選黑色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