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插班:在孤單裡被看見
從北平來到台灣,王正方落腳在重慶南路、植物園一帶。他的小學插班經歷充滿陌生:一間「複式班」同時上著五、六年級課程,他帶著北京腔、光頭上還長滿小瘡,顯得有點「怪」,同學們都不願和他說話。然而,第一次月考奪下第一名,老師又朗讀了他自由作文〈我的哥哥〉,全班笑聲不斷,還給了他87分的高分。就在那一刻,他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也發現寫作與幽默能成為心靈的出口。
建中歲月:嚴師與自律的磨練
升學路上,他先讀補校,後來轉入建中日間部。數學老師「譚老虎」雖然嚴格,卻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他條理與自律。
即使成績並非頂尖,他仍靠著努力一步步往上,終於考入台大電機,這對曾經孤單的少年,是一個重要的肯定。
台大四年:自由學風與戲劇夢想
在台大,他一方面受到殷海光等老師自由思想的啟發,學會勇於思考、敢於發言;另一方面,他全心投入話劇社,排戲、寫劇本、登台演出,甚至為此補考。理工背景與戲劇養分的結合,成為他日後以影像關懷社會的伏筆。
金門軍旅:看見社會另一面
畢業後,他被派往金門服役。與來自基層的士兵朝夕相處,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社會階層的困境與不公。那些士兵常說:「我們沒有退路,也看不到前途。」這樣的衝擊,讓他心中燃起強烈的同理與責任,也為他後來關心公共議題埋下種子。
志在四方:異鄉打拼的青春
1960年代的台灣尚未有電子產業,他只好靠密蘇里一所小校的免學費機會赴美求學。母親東拼西湊的旅費、灰狗巴士的長途奔波、圖書館搬書、餐館端水、電子廠打工的艱辛歲月,都是他用雙手換來的學習。雖然投出上百封履歷屢屢碰壁,他依然沒有放棄,終於獲得 IBM 的青睞。這段「志在四方」的旅程,寫滿了堅持與不言放棄。
影像伏筆:用藝術對話時代
王正方在第二部自傳裡描繪的,不僅是一個少年如何在顛沛中成長,更是他如何在孤單、嚴師、軍旅與異鄉的磨練裡,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些經歷讓他不僅是一名工程師,更為日後走進電影世界、用影像對話時代,打下了最深厚的基礎。
王正方導演簡介
王正方,193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後赴美攻讀博士,他是一位電機博士、IBM工程師、大學教授,卻在人生中途勇敢轉彎,走進電影世界。王正方導演的生命,就像一部橫跨時代與文化的長片,從逃難童年、參與保釣運動,到在1986年拍出首部在中國實地拍攝、並於美國主流院線上映的劇情片《北京故事》,每一步都走得不尋常。他曾站在人山人海的白宮前,見證美國反越戰百萬人聚會、聽披頭四現場演唱;他也發動保釣運動,成為秘密訪華代表之一。這些選擇讓他一度被政府列入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而他談起這段往事,卻只是雲淡風輕地一語帶過。
除了是導演、編劇、與演員,王正方也是作家。他的文字風格真誠幽默,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與人文溫度。自傳式回憶錄《十年顛沛一頑童》描繪童年逃難與成長的記憶,榮獲梁實秋第37屆散文大獎,被譽為戰亂年代最動人的童年見證。他長年撰寫政論與散文,並接受《中國時報》《天下雜誌》《中央社》與美國媒體專訪。他的三部回憶錄廣受讚譽,是知識分子以生命見證時代的珍貴記錄。
needs RADIO全球廣播網
《開心一點》(謝瑞蘭主持)
台灣時間
首播 週四09:00
重播 週四17:00/週六21:00/週一05:00
needs RADIO收聽方式
1. 手機收聽可下載「myTuner」App→點選右下方「搜尋」→輸入「needs RADIO」
2. 電台官網
https://www.needsradio.org.tw/ →點選黑色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