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6375

needslides

現在播出節目
  
20250925開心一點
開心小貼士:在故事中看見歷史,在歷史裡學會盼望。
製作《開心一點》至今 ,我忽然發現:我們不只是保存一段段溫暖的聲音,而是在拼出一條橫跨百年的近代史。從 1908 年出生的楊煦牧師走過戰火、在六龜創辦育幼院,到戰後台灣的重建與公益腳步,再到1944年抗日戰爭時外國宣教士子女在山東濰坊集中營的見證,以及1970年代起台灣各公益團體對偏鄉、弱勢與原住民孩子的陪伴——這些故事像河流一樣連起來,讓歷史變得有溫度。原來,善與愛的腳蹤從未停歇,而我們的節目正在為它們作見證。

 

王正方的《北京故事》:一部跨文化的城市素描
片緣與立意
1986 年,王正方自編自導自演《北京故事》。他把兒時在北京的記憶與旅外歲月交疊成一個返鄉探親的故事:一位在美工作的工程師帶著兒子回到北京,與姊姊一家重逢。王導刻意淡化「衝突」,以生活切片呈現情感的流動,讓觀眾在日常細節裡感受城市的脈搏。
生活場景的真味
片中最動人的,是那些「無聲勝有聲」的段落:去掃墓時家人默默獻花、胡同間的家常對話、老北京澡堂裡熱氣氤氳的喧鬧與款待。王導以近乎紀錄的凝視,讓食物、器物與街景承載記憶——北京不是背景,而是會呼吸的主角。
京韻與影像的對話
貫穿全片的京韻大鼓〈擊鼓罵曹〉,由名家駱玉笙演繹。鼓點一起,觀眾席的神情、跟唱與專注被鏡頭靜靜收下,形成影像與傳統藝術的「對位」。這既是對北京文化肌理的致敬,也映照主角的內在張力:身在中美兩種制度與文化之間,情感如何安放?
文化張力與溫柔對話
乒乓球一幕,讓中美少年的「輸贏觀」交鋒:有人重「友誼第一」,有人執著「必須奪冠」。王導沒有評判,而是讓父子對話把勝負還原為人生的一段學習。影片的力量,正來自這份節制與體諒——在差異中尋找理解。
製作緣分與城市書寫
從尋覓資金、眾人合力「湊一部片」,到在北京拍攝時獲得的種種巧合(如得以取景梅蘭芳故居、找到合拍團隊),《北京故事》帶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也帶著創作者的執拗。王導用溫和的鏡頭語言,為1980年代的北京留下了一本城市素描:它不渲染、不喧嘩,只把生活如實放在光裡。
一段歸途,也是一面鏡子。
結局沒有機場送別、沒有煽情長鏡,生活繼續,思念留在心裡。《北京故事》像一面鏡子:照見漂泊者與原鄉、現代與傳統、贏與不贏之間的細微距離。它提醒我們:最難表述的情感,往往就活在日常;而理解,從來需要時間與溫度。
王正方導演簡介
王正方,193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後赴美攻讀博士,他是一位電機博士、IBM工程師、大學教授,卻在人生中途勇敢轉彎,走進電影世界。王正方導演的生命,就像一部橫跨時代與文化的長片,從逃難童年、參與保釣運動,到在1986年拍出首部在中國實地拍攝、並於美國主流院線上映的劇情片《北京故事》,每一步都走得不尋常。他曾站在人山人海的白宮前,見證美國反越戰百萬人聚會、聽披頭四現場演唱;他也發動保釣運動,成為秘密訪華代表之一。這些選擇讓他一度被政府列入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而他談起這段往事,卻只是雲淡風輕地一語帶過。
除了是導演、編劇、與演員,王正方也是作家。他的文字風格真誠幽默,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與人文溫度。自傳式回憶錄《十年顛沛一頑童》描繪童年逃難與成長的記憶,榮獲梁實秋第37屆散文大獎,被譽為戰亂年代最動人的童年見證。他長年撰寫政論與散文,並接受《中國時報》《天下雜誌》《中央社》與美國媒體專訪。他的三部回憶錄廣受讚譽,是知識分子以生命見證時代的珍貴記錄。
needs RADIO全球廣播網
《開心一點》(謝瑞蘭主持)
台灣時間
首播 週四09:00
重播 週四17:00/週六21:00/週一05:00
needs RADIO收聽方式
1. 手機收聽可下載「myTuner」App→點選右下方「搜尋」→輸入「needs RADIO」
2. 電台官網
https://www.needsradio.org.tw/ →點選黑色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