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s://scontent.ftpe5-1.fna.fbcdn.net/v/t1.0-0/s480x480/17457255_1503874609647479_8912278746351410844_n.jpg?oh=0b5e644f0c8b2780fd934cb01d8f6827&oe=596446B9'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s://scontent.ftpe5-1.fna.fbcdn.net/v/t1.0-0/s480x480/17457255_1503874609647479_8912278746351410844_n.jpg?oh=0b5e644f0c8b2780fd934cb01d8f6827&oe=596446B9'
(2017/3/23 觀點新聞 陳瑋)
台灣是「民調王國」,昔日民調公布頻率是「每兩年選舉一次」的「選前開花」;現在則是一年四季百花齊放,熟不見:「經濟有感」、「轉型正義」、「同婚合法」、「百日維新」、「年金改革」、「統獨路線」等,無役不見其蹤。
照理說,這個國家從官員到媒體,都落實了「民有」與「民治」,然而,「你幸福嗎」這等「民享」的問題,答案卻不太肯定了â¦â¦
治安、社福、人權、外交、教育、司法、到國族認同,上述的發展,台灣社會有人看好、也有人看壞,端看從什麼角度來詮釋。這種「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的局面,可喜?或可憂?太大的問題,或許,讓數據與現象自己說話:
〈(一)「無論怎樣民主體制總比其他政府體制來的好」?,台灣吊車尾只贏....〉
中研院胡佛院士與朱雲漢院士所主持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近十多年來長期觀察亞洲19個國家的發展,台灣民眾對於「無論怎樣民主體制總比其他政府體制來的好」的同意比率,2011年時,是東亞新興民主國家中倒數第二,只略高於蒙古。2014年,出現自1999年調查以來最低水準,僅45.7%同意。
〈(二)民主帶來良治、發達、與和諧?〉
1.「世界銀行」近十年大力推廣「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概念,其中六大指標分別是「公民表達及問責」、「政治穩定」、「政府效能」、「監管品質」、「法治」、「反貪污」。惟第一項與民主程度直接劃上等號。從1996年到2012年的香港與台灣,台灣只在第一項超前,其餘的所有排名,香港都大幅領先。(註1)
值得留意的是,1996年起,香港與我們同步發展的現況,是台灣有象徵民主進步的「總統直選」、香港卻是令人隱憂的「97回歸」之下,然而,卻依然呈現上述結果。
2. 「百分之一所有、百分之一所治、百分之一所享」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感嘆美國貧富懸殊而指出,這現象卻並非美國所獨有。朱敬一院士分析1977年到2012年,近30年來,台灣前1%所得者、占台灣總所得比,從6%增加到11%。從2003~2013年,台灣9億以上富豪人數成長率為68%,成長表現贏過韓國、日本及美國。
上述種種現象常存於資本主義的當代,形成「有夢不會美」、「愛拼不能贏」的局面,因為有錢者可藉其財力的廣泛影響力、影響政治與機制的運作,而這又再度保障了自己的優勢地位,成為一種體系循環。
令人悲觀的是,人類歷史經驗中,除非戰爭、國有化、課重稅,不然,幾乎沒有重新公平的可能。
〈(三)民眾對公共事務的態度,可從下列數值可窺一二:〉
2016年總統選舉投票率創下史上最低,僅66.27%,而國慶僑胞歸國人數也創下近二十年歷任總統就職第一年的最低人數,僑委會預估4000餘人。
「政治明星除魅化」--若說台灣民主20年,為什麼我們所有昔時的政治明星,最終都難逃「滿意度腰斬魔咒」?「民主先生」李登輝後來被視為引入黑金並混淆國族認同的始作俑者,「台灣之子」陳水扁因貪瀆定讞而入獄,曾萬人空巷的「小馬哥」馬英九後來被認為是「民意支持度9%」而欠缺治理正當性、又使黨內分崩離析的罪人,「白色力量」柯文哲作為首位無黨籍的首都市長、但民意支持度滑落迅速;而帶領民進黨首度「全面執政」蔡英文,從各式民調來看,「死亡交叉」(註2)出現在執政不滿半年。
〈(四)「威權懷舊感」,為何風聲水起?〉
盤整來看現況,社會對「一例一休」反彈持續發酵竟掉回「萬物漲唯薪水不漲」這等與改革目標背道而馳的處境;人權的主張歧異到「大法官釋憲」層次;年金瀕臨破產又陷改革僵局;「非核、減煤、不漲電價」能源轉型先進口號多於實踐方案;食安醜聞叢生;各樣「轉型正義」的舉措、環繞著「去蔣化」與「去中華化」來遂行;「318學運」的孤憤也撼動不了中美大國角力,但「台灣經濟如何才不會繼續被邊緣化」的危機、鮮少被理會、實況或許是至今為時已太晚?
以上種種困境,顯然,民調沒如預期發揮解讀並整合民意的功能,卻因官民間的隔閡、反智民粹的操弄、政黨間相互仇恨撕裂、官不聊生以致無人才願意承擔眾人之事,而使全體國民共同承受了內耗與空轉的惡果;過去民主帶來的光榮感、經貿帶來的進取心,海島位置所塑造的兼容並蓄胸襟,忽然被失落感取代了一切。
〈「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的白雲天」,這句話至少點出歷世歷代對「理想國」之追求〉
令人擔憂地,台灣社會至今沒有摸索出一套「逐步統合分歧的多元利益」、「構成共識」的民主運作秩序,卻出現了大量對於其背後政治哲學一知半解、又人云亦云的「社會運動」、「人權運動」、「轉型正義」等挾帶至聖道德尊位的社會價值,眾聲喧嘩、公婆說各自有理、民粹拉扯â¦â¦然而,應挺身扮演社會良知的政治菁英、媒體菁英,非但不出手控制,反而推波助瀾以循私利,想當然爾,台灣社會隱隱浮動著對於曾經「開明專制時期」的秩序與理性的懷想â¦â¦
從孔子的「禮運大同篇」、馬克斯的共產主義、西方近百年的「民主、自由、平等」,都是在摸索:如何讓一己的多元性能獲得尊重與保障、並發展出一套現代化得永續機制、為集體與萬世謀求最大福祉?
無論幸福要從哪一種詮釋說起,有一種聲音是所有人都聽得進去的,那絕不是權力與得失,而是慈悲與善良;一如《浮士德》裡的名言,善良的人縱使在追求中感到迷惘,他終將意識到正途在那裡
※相片來源:flicker by Kun-chia wu
註1:The World Bank Group 世界銀行。
註2:死亡交叉指「不滿意度高過滿意度」。依據TVBS民調中心於2016/10/14公布的民調指出,對於蔡英文總統執政五個月以來的表現,有35%民眾表示滿意,而不滿意比例則上升6個百分點至39%。
另,依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於2016年11月底,發布蔡政府執政滿半年民調,贊同蔡總統表現的41.1%,首度低於不贊同的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