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播出節目
  

20210515 報導

短短24小時,疫情從周五(5/14)20餘例進入周六(5/15)180例、雙北從第二級進入第三級,另外在台北萬華,從防疫鬆散的聲色場所到嚴密的醫療院所都成重災區,中南部出現確診案例之餘、還驚聞感染者搭乘密閉式台鐵一路由北南行,指揮中心疫調顯示較常無症狀又高傳染力的英國變種猖狂;而日前(5/11)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佈進入社區感染階段,再行政院長蘇貞昌15日宣布,雙北市進入第三級!

疫情背水一戰!不能失敗的「管制」、「疫苗」、「醫療」,專訪各界權威這樣看。

〈遏止全境擴散關鍵:時機、形式〉

封城對社會與經濟都有天翻地覆急遽影響,但在遏止擴散、保護生命的前提,觀點新聞記者提問封城的「形式」,陳時中字字斟酌地說,「我們沒有所謂『封城』的說法,只是會進到人流移動的管制」!而標準是「連續14天達100例以上」(他雖一度口誤成連續7天、但後有更正)。

封城是「關緊閉」嗎?那維生系統不就中斷?並非如此。根據疫情指揮中心所提出「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表中顯示,除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醫療及公務外,全面停班停課、非必要不得外出,其中特別註明,採購食物、醫療、必要工作除外。

 全台逾1/3人口集中於「北北桃生活圈」,此其一,桃機捷與雙北捷運彼此互通、桃園居但赴雙北工作大有人在,此其二,而其囊括全台絕大部分本土案例,又隨確診者足跡南行而疫情蔓延開來,若真走到國際大城所行的「封城」,前車之鑑在於連最鐵腕地中國武漢硬封城,前夕都有五百萬人漏夜逃出,疫情四散爆發,此其三;因此,建設性談「防堵」一途,哪種形式能付出代價最小?

台大地理系主任溫在弘教授點破,「影響疫情的關鍵,其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人口密度,而是接觸型態」,他以美國之前疫情雙料(確診、死亡)居冠的嚴重情況為例,再以台灣的疫調曾成功圍堵病毒,他分析,「病毒傳播關鍵是人的活動,所以疫調很細緻的點出『路徑』,就能區隔危險與安全」。

然而,「啟用封鎖的時機,是找不到感染來源了」!「當無法透過細緻的疫調時,我們假設一個末日情境來思考『最後一道』防線」,溫在弘再三強調,封鎖是最後一途,因恐慌或無法承受隔離將使民眾與政府間的社會信任垮掉,會有更大防疫漏洞;因此,溫在弘與團隊透過三種模型推估,將硬封城(如中國武漢)、社區封閉式管理(如北京的小區封鎖),與他的團隊所提「生活防疫區封鎖」來比較,尋找「最小管制、最有效遏止」模式,並得到後者為最佳解。

他解釋,「生活圈」作為一個人經常活動的範圍,路徑中有「熟悉的陌生人」,例如每天同時同車上下班的人,只要將同樣行為模式,做出清楚的畫分,就知道人群的流動關係、則就有機會匡列。

如何辦到?他說,我們處處都留下「數位屑屑」,即手機GPS隨時隨地留下的電子足跡,例如當我們行經到另一地,手機的氣象預報會細緻到連「里」都抓取得到,他進一步說,但這牽涉到隱私議題──例如誰有權使用?用到甚麼程度?然而,從防疫的觀點,「這些資料可以幫我們在失控邊緣前,很快地圈出接觸者與範圍」。

〈「疫苗猶豫」忽轉「一劑難求」!關於疫苗接種的三大觀念〉

「疫苗猶豫」忽轉「一劑難求」,現在如何解套?周六時陳時中一語帶過,「莫德納及國產疫苗供應時程不變」,即預計六月與七月。

這場和病毒間的戰疫,在盡量不影響必須性高、但群聚風險也高的上班與上學,則勝敗關鍵在疫苗;目前累計,台灣也只取得約31萬劑,取得機制從原本三途──代工、買進口(COVAX加廠商直接接洽)、國產,自廢武功成後面二途,如今進口「看別人臉色」一延再延,只能「押寶」國產。

而現在搶打與未來進口大部分的都是AZ,國外有人接種後血栓致死,疑慮掀各國政府紛紛反應,停用有之、不續簽有之、限制部分齡層使用更有之,而當我政治領袖紛紛接種後、蔡總統仍未接種,甚至我國有空姐接種後眼睛血栓,因此,面對AZ疑慮(副作用較高、保護力較小)該怎麼看?又副作用如何自救?

「施打AZ而引發血栓,致死率就已發生案例,大約『百萬分之一』,但染疫在台灣的致死率約是約『百分之一』」,受衛福部委託做疫苗的科學性評估,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特聘研究員、曾任其執行長,並為台大醫院主治醫師的陳恒德這樣比較分析;但比起其他疫苗,保護力大約「七成」比較低啊?陳恒德分析該這樣看,當病毒入侵了,比起未接種者,有打疫苗的可以「百分之百確保不會重症」!而百分之七十不會輕/中症。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研院副院長、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的賴明詔說,我和我的家人都會接種;但,打了後是就終身免疫?若不是,那保護力能有多久?遇變種病毒還有效?賴明詔說,現在的疫苗是種廣效性、對許多新冠病毒都會有效的,「但接種後的有效期現在還不確定,因為臨床試驗期最多是大約一年,因此目前只知保護力大約一年」。

如何分辨是要就醫的嚴重血栓,或一般性副作用如發燒、頭痛?陳恒德說,首先,接種完最好在醫院坐30分鐘,若有狀況,在旁就有急救針劑;再來,這裡的血栓並非大家印象的腦中風,而是因特殊體質引起免疫反應,身體產生抗體去破壞自己的血小板,而塞住身體某部位、同時血小板數量下降,譬如歐洲有大約百例塞在腦部、腹部,以五十歲以下女性偏多,但是,令人擔心的是,仍無法確切知道誰是敏感族群,而且,是回家後四到二十天才發生,通常不是正好在醫院而能急救。

陳恒德指出,因此格外重要的是,辨別兩者的關鍵指標是:1,不明原因劇烈頭痛或某部位疼痛,這跟常見的AZ副作用最大不同是,一般性副作用大多兩天內發生、但血栓多在四天後;2,血小板下降而有皮下出血點;3,持續半天或一天。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未快速施打到一定比率,病毒就可能反撲,導致新變種病毒更容易產生、而變種往往更容易傳播,清華大學醫學科學系暨生科所教授吳夙欽發出警示。

台灣疫苗需求十萬火急!

〈雙北疫情連續單日破百!「最後防線」備戰!衛福部:4階段擴充一萬張病床〉

雙北周六164例、周日186例確診,醫療量能接得住確診雙北民眾?台北市議員游淑慧接到陳情有確診者等兩天等不到救護車、新北市政府病床緊繃正緊急調度,台大醫院開第一槍而降載!周六時陳時中回應提問醫療量能指出,「已要求負壓隔離病房恢復、北北基桃等專責醫院昨天已經都啟動」。

根據指揮中心周六公布資料,全國負壓隔離670間、專責病室2412間;至於「重災區」北北桃,負壓則是203間、專責病室847間,上述共分四階段啟動;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第一階段為負壓隔離病房,第二階段啟動急救責任醫院設置的專責病房,到第三階段將開始啟動專責醫院,第四階段則是由集中檢疫所來收治在醫院一定時間後,已10天沒有發燒、不需要用到氧氣、無積極治療需要、但必須觀察他的Ct值符合標準才能出院者。

負壓病房每間一床,在雙北接戰量能已不足,而專責病室每間一到兩床,但看何時備妥啟動,醫療這條最後防線正和時間賽跑!

〈病毒會像SARS一樣忽絕跡嗎?專家:不會,甚至會不斷「捲土重來」〉

病毒會像SARS一樣忽然絕跡嗎?賴明詔認為不會,「因SARS發燒才有感染力,但這次Covid-19不一樣」,此其一,而野生動物特別在蝙蝠身上,大都有冠狀病毒,雖不能感染人、但蝙蝠可以與其和平共存不生病,當接觸到外面環境與動物,就產生基因突變或交換,而產生新型冠狀病毒,如SARS、Covid-19,這樣的生態關係,很難完全消失,

疫情不斷的將成新常態?陳恒德分析,由SARS、MERS、Zika到Covid-19病毒輪番疫情爆發可知,未來類似大流行的危機,必愈來愈密集的發生,他說,此乃因野生動物和人類混居、被食用的城市化生態壓力日增,造成全新組合病毒發生的機率也隨之增加,此其一,而全球貧富懸殊與各國皆先求自保的疫苗搶購大戰,造成的疫苗分配不平等,更讓全球一起達到群體免疫遙遙無期,此其二。陳恒德語重心長道,除非,建立全球管理機制、與「你好,我才好」的新防疫倫理。

整體來看,Covid-19是社交病毒,往往看到了(親友染疫)就來不及了(自己也病)!而只有北部才要警戒?別忘了「20萬人的跨區群聚」國中會考「已經」考完,所以,防疫馬上要反應!愛己即愛人,你好我才好,這場不能失敗之戰的終局,由全民共寫!

(2021/5/16,綜合摘錄自needs RADIO數集《觀點會客室》與《焦點話題》,由製播人陳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