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slides

現在播出節目
  
Multithumb found errors on this page: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s://fbcdn-sphotos-g-a.akamaihd.net/hphotos-ak-xpa1/v/t1.0-9/11011952_1074483075919970_3304495714482631669_n.jpg?oh=ac1fdb454f6f07d63e8e37461331f5cc&oe=56F7C1E1&__gda__=1454192267_4164ecf29e018c27e951e7db0e7296cc'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s://fbcdn-sphotos-g-a.akamaihd.net/hphotos-ak-xpa1/v/t1.0-9/11011952_1074483075919970_3304495714482631669_n.jpg?oh=ac1fdb454f6f07d63e8e37461331f5cc&oe=56F7C1E1&__gda__=1454192267_4164ecf29e018c27e951e7db0e7296cc'

(20151109觀點新聞編採中心 )

alt台灣人知道氣候變遷是重要議題,但不知道切身程度是對於追求確幸的台灣人,從此巧克力與紅酒都可能成了昂貴的稀罕品,甚至最新的研究報告,2015年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將台灣列為最脆弱的十國之一,英國保險組織勞合社和劍橋大學風險政策中心合作調查,竟將臺北列為10年後事故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規模潛勢最大的全球主要城市,超越東京與首爾。從此停電限水、疫病、甚至空難的發生率,可能達到另一種「新常態」……

台灣人知道氣候變遷將影響產業與能源,但不清楚原來並非聯合國會員的我們,也將隨著我們經濟龍頭ICT產業的材料來源--石化產業的沒落,而使科技島的美名急速變色……

下個月起,全球已經進入新氣候公約的「談判與簽約階段」,並將於2020生效。屆時,熟悉的「京都議定書」將成過去式。

台灣作為海島經濟體,其命脈仰賴外貿出口,許多人疑惑,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到底貿易會不會受到「國際制裁」?曾擔任過政務委員、起草過台灣多部重要法案的台大講座教授葉俊榮澄清說,氣候變遷對產業的影響不是「制裁說」,試問有誰看過哪個國家因沒做到《京都議定書》的目標,而遭「制裁」嗎?他說,「但確實會有影響,新氣候公約下,各國所產生的減量目標,反映在國內的國際法修改、如對原料、製程、碳足跡、能源效率等的規範,若他國未配合,產品又欲輸入,自然就喪失競爭力。」

【11月聯合國COP21登場,下一個氣候協定仍會難產?】

當台灣社會在歡度中秋與因應強颱杜鵑時,中美兩國的元首會談「歐習會」也正如火如荼展開,既是經濟強權、又是排碳量相加後高達全世界總和一半的兩大國,會延續昔時「已開發國家去減碳就好,現在可輪到我等開發中國家賺錢的大好時機」的推責光景?或彼此合作加乘?

台大講座教授葉俊榮,在接受needsRADIO《觀點會客室》專訪時表示,「我認為不可能過度樂觀」,他表示,中美間的減碳目標與合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讓大家放心,也具有鼓舞集體作用。

他說,務實的期待應該是,11月登場的COP21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國大會),頂多是框架清楚了,後續還有很多要用「好幾個十年」面對的氣候問題。

然而,公共政策的推展往往無法訴諸道德,而必須祭出「棒子」與「胡蘿蔔」,那麼,會有更嚴格的規範嗎?葉俊榮說,不認為新約會談出一大堆「刺」與「刀」在裡面。那麼,「誰」握有主導權、誰又是裁判?他表示,各個經濟體與聯盟紛紛崛起,「我認為這並非任何一個強國能主導的時代」。

本應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被國際社會決策延長至2020年,對此,葉俊榮指出,2009年哥本哈根會談的結果,令非常多人失望,這是一個全世界的大挫敗,連基本的共識都欠缺。「不堪再失望一次,不然恐怕國際間信心會崩解!」

【暴民社會?公民社會?民意在代議式民主中的分寸】

專訪結束前,我們直白的提問道,「政府為什麼表現得好似害怕公民參與」?「公共政策中牽涉到各門專業、又多元聲音兼顧不易,公民參與是否淪為民粹化、喪失效率?」對於眼前這位曾擔任政務官、而近期對社會運動多有支持的學者,我想客觀地探討「民意在代議式民主中表達的尺度分寸」。

他表示,「政府的『運作機制』其實已完整,我認為問題出在『執行層面』」。

葉俊榮表示,許多人認為,近期公民社會昂揚,而在幾次社會運動的結果看來也「好像逼迫了政府改變政策」,很多人說這就是民粹。「但我認為這樣觀察不夠周延」,「以我長期對台灣的觀察,到目前為止,台灣社會還是滿健康的,但確實有警訊,對民間與政府都有。」

他指出,台灣的程序性、參與性、資訊性的法制,例如2005年實施《政府資訊公開法》、1999年實施《行政程序法》,「這些基礎條件台灣可以說是80幾分都有了」,問題是,公務員在決策的過程中投鼠忌器、擔心無法說服大家,覺得外界提供的資訊是種污辱、而非幫忙等。

他表示,應該在兩個端點--「政府的封閉決策」與「民意激烈表現」間,尋求中間點。對民間團體而言,應該更掌握公共政策的內涵,有更務實、階段性的可落實方案,並尋求瞭解普羅大眾的看法;而執政當局的挑戰是,威權時代做很多事看似都很有效率,但現在很多事是坐在辦公室中不一定能掌握到的資訊,這應該多聽取民間聲音,而且,政府的決策考量是很多元面向的,公開資訊鼓勵參與,對民間也是種學習!

※受訪者簡介:葉俊榮(台大講座教授,曾任台大法學院副院長,亦曾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與研考會主委)

【此篇報導節錄自needs RADIO 9月17日首播的《觀點會客室》,由needsRADIO與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共同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