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播出節目
  

4陽明春曉(郭以芯) 首播/週四 20:00/重播週五06:00/週日09:00 /週日21:00

閱讀全文: 【傳唱系列(九)中國民歌(六)-河北民歌】《陽明春曉》2017-08 -03 (四)首播

本集帶來河北經典民歌〈撿棉花〉、〈茉莉花〉、〈放風箏〉、〈小放牛〉、〈梁山伯〉、〈獻花〉等曲目。

河北地區的地域跨度比較大,分別與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接壤,因此民歌風格有很明顯的交融性、又具備各地色彩特點,特別能表現河北各省人民樸質淳厚的性情。

河北民歌屬於漢族民歌,大多描繪現實生活,也有一部分是歌頌歷史人物的,因此也會有許多慷慨悲壯的歌曲。其中〈撿棉花〉是昌黎地區的民間小調,南皮的〈茉莉花〉旋律較有敘述性質,〈放風箏〉在北方留傳甚廣,描述著三月百花盛開、風和日麗放風箏的情景,〈小放牛〉是流行於民間的歌舞小戲,〈梁山伯〉是講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獻花〉原名〈對花〉,為了歌頌子弟與抗日英雄而生。

閱讀全文: 【傳唱系列(八)中國民歌(五)-陝西雲南民歌】《陽明春曉》2017-07-20  (四)、2017-07-27 (四)首播

本集將介紹陝西民歌《信天游》、《秋收》、《想親親》、《五哥放羊》;以及雲南民歌《小河淌水》、《彌渡山歌》。【陝西民歌】是歷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在各種藝術形式不斷地相互影響、融合創造、發展、流傳下來的。一般可以根據地域及藝術特點將陝西民歌分為陝北民歌、陝南民歌和關中民歌。各種地區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轉柔美,構成了陝西豐富的民間藝術。陝西民歌的代表,紫陽民歌、蒲城民歌、陝北民歌、鎮巴民歌等均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傳唱系列(七)中國民歌(四)-繡荷包】《陽明春曉》2017-07-13 (四)首播

民歌《繡荷包》流傳歷史很久遠,據現代戲曲、曲藝理論家傅惜華考證,《繡荷包》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遺音》中的文字記載是最早的歌詞版本,共有十二段;在中國各省的民間歌曲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繡荷包》小調。因著各地的風俗習慣、人文風情與作者本身的生活遭遇感受不同,而產生許多不同的歌詞、內容、速度及旋律等,也因語言習慣不同,展現出各地自有的地方特色。中國的刺繡工藝聞名於海內外,伴隨著“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而產生,在舊時代,無論是平民百姓或大戶千金,都必須具備一項基本的技能“女紅”,女孩家能有一手好的針線活代表是母親的驕傲及體現教養的方式,最突出的工藝便屬「繡荷包」了。舊時代的女子常以繡荷包來寄情、緬懷、告白等等,常常邊繡著荷包邊哼唱起曲子,因此歌詞都語當下情感或景物有關係,本集節目將特別針對雲南、山西、四川、江蘇的《繡荷包》作深入介紹。

閱讀全文: 【傳唱系列(六)中國民歌(三)】《陽明春曉》2017-07-06 (四)首播

本集主持人以芯為您介紹的是,中國民歌有四川重慶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陝北民歌〈趕牲靈〉、〈跑旱船〉、蘇州民歌〈姑蘇風光〉、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鮮花調〈茉莉花〉、雁北山西小調民歌〈觀燈〉。

閱讀全文: 【傳唱系列(五)中國民歌-第二集「陝北民歌」】《陽明春曉》2017-06-29(四)首播本集中國民歌將介紹陝北民歌的〈三十里鋪〉、〈船夫曲〉,江蘇的〈孟姜女〉、〈送夫參軍〉,雲南的〈十大姐〉等。「陝北民歌」中國民歌的一種,廣泛的流傳在陝北,用陝北方言唱出的一種地方的歌。一般是用來唱出自己在黃土高原上的心聲。〈三十里鋪〉是陝北民歌中的經典,是20世紀40年代初期由延安音樂工作者記錄下來,這首優美動聽的曲目便開始廣為流傳,其誕生處於陝北綏德縣也因此而名滿天下。後來由劉文金先生將同名歌謠改編為國樂,演奏版本,於50年代中期,作曲家王方亮改編為無伴奏女聲合唱後,又成為許多專業合唱團的表演曲目,影響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