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slides

現在播出節目
  
20220126讀冊過生活
《迷戀音樂的腦》談音樂的科學,書中從認知神經科學、神經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談論音樂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心智、思想與精神。音樂是如此影響腦神經,那麼,音樂有哪些成分?音樂的基本元素是什麼?這些元素的組織如何產生音樂?聲音的要素是音量、音高、輪廓、音長(或節奏)、速度、音色、空間定位與回響。書裡從定義音樂的專有名詞、簡單介紹一些基本的音樂理論。
以音色來說,指的是樂器的整體聲音或因的色澤,讓我們在聽到小號和單簧管吹奏同一音時,得以區分這兩種樂器。但美國聲學學會官方定義則是:音色是對聲音各方面的描述,但不包含響度和音高。所謂音高,與樂器的弦、空氣柱或其他聲源的頻率或振動速率有關。音高是傳達音樂情感的重要途徑。諸如興奮、冷靜、浪漫和危險等各種情緒,都可以用數種要素表現,但音高是最決定性的因素。在所有樂器中,鋼琴的音高範圍是最廣的。
我們常把大調音階與快樂或得意的情緒聯在一起,把小調音階聯想成悲傷或挫敗的。西方音樂理論認可三種小調音階,每種小調各有韻味,藍調音樂常使用的五聲音階是小調音階的一種,中國古典音樂用的是另一種五聲音階,柴可夫斯基創作的《胡桃鉗》,希望有阿拉伯、中國文化的味道,所以選用了這兩種文化的典型音階。作曲家熟知各種調性能帶來什麼樣的聯想,並將之應用於創作中。我們的大腦同樣熟悉這些連結,因為我們總是浸淫在各種音樂的風格、型式、音階、歌詞,以及這些元素間所產生的連結中。

 

音樂的脈絡與聲音的細微差距,幾乎都來自八度內所切割的各種音階,每首曲子都以八度音程中的12個音為基礎。無論哪種音階,音與音之間都有一種層級關係,依重要性分級,有些音聽起來較穩定、結構分明,有些音彷彿暗示曲目終結,讓我們感受不同程度的張力與細節。心理學家曾證實一般聆聽者長期浸淫於音樂與文化的規範,已將音的階層原則深植腦中。大腦的神經網絡會針對音樂結構與規則自動建立抽象表徵,我們並不自覺。年輕的大腦吸收能力最強,就像海綿般飢渴地吸收任何聽見的聲音,將之併入神經迴路的龐大結構中。隨著年紀漸長,神經迴路的彈性漸減,就較難吸收新的音樂或語言系統。聆聽、演奏音樂和作曲會使用到我們所知大腦近乎全部區域,也幾乎與所有神經子系統有關。音樂聆賞與音樂療法可以克服生理和心理疾病,可見音樂課多重要,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聽古典音樂,讓神經元突觸數量增加,發展孩子大腦的細胞,增加聯想能力與認知能力。
我把這本書歸納成幾個重點:
一、莫札特效應是真的。但要應用更廣,會聽好聲音,知道怎麼找音樂的資原來排解情緒、孤寂或挫折。
二、胎教音樂真實存在,音樂教育越早越好。出生滿一年的嬰兒,能透過設計過的心理學實驗辨識出在子宮中就聽過的音樂,而且非常偏愛這些音樂。
三、音樂的基礎就是反覆,所以要讓小孩不斷的重覆,就像小孩喜歡不斷的看卡通、不斷的玩遊戲,幾首名曲音樂也是要不斷重覆、反覆,建立模型。
四、大腦發展關鍵時期,越年輕、越小開始越好。小孩學習語言、邏輯、物件辨識這個階段,讓他們大量聆聽古典音樂,會非常有幫助,質觀會越強越有效。
五、核心關鍵是一定要用最好的音色、適當的空間、名琴、優秀的音樂家現場演出,若沒有這些條件,就以好聽的音響替代,感受聲音美學與感動。
六、大腦把聲音,或說是音樂的旋律,拆解成各個不同的震動頻率,在大腦的各部位再組合,人類和動物都有接收好聲音的能力。小孩還幼小時不易教邏輯辯證,但卻可以聽複雜的樂曲,小孩子在語言發展的同時,可以大量聆聽古典音樂,這會成為生命重要的成長元素。
七、聽音樂與在腦部回憶,同時回響所聽到的聲音,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講幾乎是一樣的,所以聽音樂與在腦袋中重播旋律是同樣的道理,這樣可以讓音樂隨時隨地幫腦袋massage。
本書結合科學與音樂知識,特別為非科學人與非音樂人撰寫,讀完絕對受益良多。
【延伸閱讀】
《困在大腦裡的人: 揭開腦死、昏迷、植物人的意識世界,一位腦神經科學家探索生與死的邊界》
needs RADIO《讀冊過生活》節目
主持人:張天立
台灣時間
首播:每週三18:00
重播:每週四05:00、每週六23:00、每週一07:00
needs RADIO收聽方式:
一、hi-channel 收聽(台澎金馬地區)
1.電腦收聽
2.手機收聽:下載「HiNet hichannel廣播」APP→下載安裝後,搜尋「needsRADIO」,即可收聽
二、中華電信MOD機上盒收聽(台澎金馬地區)
MOD首頁選「音樂廳」→「廣播」→「生活類」,選「needs RADIO」。
三、needs RADIO 官方網站收聽(全球地區)
進入needs RADIO 首頁,再點選黑色播音面板後即可收聽,電腦與手機二者皆可。
四、百度收聽 http://www.needsradi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