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播出節目
  

0涼水的氣候在赤道附近的高原區長年乾爽宜人大量鮮花出口到歐洲 500pix

〈編按:《非洲紀行》是本台主持人王伊妮的旅遊手記,她的遊記散文見聞內容充滿細膩畫面,文章深具真摯感及知性思維。《非洲紀行》2017年9月4日至9月15日的每週一至週五,於NEEDS網訊的專欄首刊,預計刊出十篇連載遊記散文〉

第二天 2017年7月16日

  奈洛比地區發展開始於1899年,面積648平方公里,人口約216萬,位於肯亞中部海拔1,680米的高原上,奈洛比在馬賽語的意思是“涼水”(Cold Water),取名於城市涼爽的氣候,年均溫攝氏17.7度。

  由35度高溫的臺北,來到非常乾爽的奈若比,實在舒適,坐著朋友的車兜風,行過最有殖民者色彩的高級住宅及使館區,綠樹成蔭,美麗的莊園隠在高牆和雷人的大鐵門之內;也穿過了素民擁塞步行的市井街區,甚至有成群的瘦牛與車爭道。市內建有少量立體交義的快速道路,也有未鋪柏油漫天灰塵的窄街,這樣鮮明的市景差異是曾為殖民地國家的特色,免不了好奇來翻看一下這城市的歴史。

  1890年奈若比就為英屬殖民地的鉄路站,1899年軍需品運輸終站從當時的烏幹達變更至這裏;1905年她成為英屬東非保護領地的首都。

  1900年左右,印度商店街大量駐進這個城市,奈若比成了一個貿易中心。1930年代和1940年代,英國人來肯雅都是使用伊斯來爾機場(Eastleigh Airport),此機場曾是英國南安普敦到好望角的重要轉機點。而且在和基蘇木(肯亞西部港口)間曾開過飛艇的交通路線。

  主日崇拜結束後,朋友列了七家餐館建議我們嘗試,幾乎全部是印度菜,他説此地的印度菜很精彩!我問他是否因為肯亞和印度同屬英國殖民地的關係,殖民者換防時帶來了印度廚師和香料呢?他說不僅如此,來的還有衆多印度商人,和中國人去東南亞僑居是一樣的。今天莊園的主人們不是白膚的殖民主,而是最有錢的印度商人們。

  1963年肯亞宣佈獨立,首都奈若比是最吸引人潮移居的中心城市,我們早晨去列溫頓國際教會作禮拜時,見到了眾多在奈若比生活的外國人,大多是攜家帶眷的年輕族群。高海拔近赤道但四季涼爽的好天氣,加上肯亞有82%的基督徒人口,與部落原住民和諧穏定的關係,不少新移民遷入了奈若比,例如中國人,如今奈若比的二百萬人口中有了四萬個中國人,未來有中國政府長年在肯亞協助基礎建設的加持,來移民的中國人必定更多,也許有一天奈若比不僅是上世紀稱的"東非小巴黎",還會是"東非版的吉隆玻"!

〈編按:作者王伊妮,needs RADIO《更好的你》節目製作主持人。政大新聞系畢業,美國傳播碩士後轉修財務會計專業,為美國註冊會計師,曽任數個跨國集團公司中國區財務總監多年。她以全球化及國際化的思維,持續關懷華人社會及台灣本地各類社會丶政經及兩性教育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