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句時下用語,讓台灣認識世界、再讓世界認識台灣──這,是中技社的前世今生。
回溯1959年那百廢待舉時刻,為「引進科技新知,培育科技人才,協助國內外經濟建設及增進我國生產事業之生產力」而生的中技社,為當時落後的台灣工程技術挹注了國際活泉,為我國大型公共工程水準,打樁!而後催生了中鼎工程公司,成為我國唯一可躋身國際標案、全球員工八千人、年收七百億元的工程悍將。
六十一歲的中技社,始終不忘其培育人才之初衷,至今已發放超過一億四千兩百萬元的獎學金,共約3800位,60歲社慶時去把大家找回來,發現兩成是大學教授、一成在研究機構、五成投身企業;有次和一位台大學教授的獎學金得主談昔日1969年時,他一次就拿到四千元(當時中學教授薪資才一千元),繳完學費,還有剩下好大一筆生活費呢。
考量到獎學金要擴大對國家有貢獻的學子雨露均霑,且台灣少子化之下更多社會能量仰賴「移民」,潘董事長憶及原本獎學金都只發給博士生與國內學生,但他決定擴大為「大學以上都能申請的創意獎學金」、和「境外生獎學金」;他語帶驕傲的數算著獎學金的評審陣容,包含成大現任校長蘇慧貞、清大前校長陳力俊院士、師大前校長張國恩、台大前副校長也是中研院前副院長彭旭明等人。
其中,境外生獲得最多的是印度,占四成,第二多是越南,掩不住留才的喜悅,潘董說「拿獎學金有達65%留在台灣」;並且,中技社也贊助各學校創業學程。
近十多年,中技社以「智庫平台(Think Tank)」作為新價值定位,以能源&產業、環境&經濟作為兩大主軸,提供產、官、學界一個溝通平台,而這幾年對於AI時代的社科文教變革與創新,多所研討。最近,九席董事中忽然被政府要求有四位採官派,不過,潘董事長強調,即使政府加強管理,但中技社仍保持獨立性而未拿政府丁點經費。潘董說,中技社在許多研究與論壇中,不但大部分研習會是開放給社會大眾免費參加,也始終自我期許跑在議題前線,領航趨勢。
伴台灣匆匆走過六十寒暑,開枝散葉的中技社,仍一本其初衷,站在產官學的媒合的制高點上,為科技發展盡一份力量。
※來賓:潘文炎‧博士(財團法人中技社‧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