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2020-09-22& 09-29 所播出《知心人語》,由陳瑋撰寫)
葉匡時的產官學三棲斜槓人生,讓人們能夠這樣瞭解他:國立大學系主任級教授、企業總經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首長、學社的執行長與理事長等,他笑稱這些都出自他的性格,喜愛親手做工、而非動嘴指教。
而這些綜合所成的能力,讓我們能把又大又難的關鍵議題請教其觀點:新冠疫情後產業發展受重創,連11/3大選在即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都染疫,又中美衝突全面化,二戰後「自由經貿地球村」的架構將變?變局當中不變的追求,凡人皆期待能「做甚麼像甚麼」,但管理與領導,不是食譜做菜,那甚麼是一以貫之的基本功?台灣最在乎的三件事,台海安全、經貿發展、國際尊嚴,但現況都很難與作為聯合國五常的「北京臉色」完全脫鉤,那是要「以戰求和」或「擴大互信交往」?
〈G2衝突,葉:若爆發核武戰爭則可能終結人類文明〉
談起中美角力與世界變局,葉匡時分析,兩國至少底線是不發生戰爭,因兩國都有核武,互相保證毀滅,可能人類文明就於此終結也說不定;在沒新冠肺炎,中美就已經交惡,而疫情讓一切更加速,例如川普甩鍋疫情給大陸,又本來老美就想撤製造業回美國本土,所以供應鏈會縮短,且認知到單一集中於中國會風險很高,工廠應改設不同地方。這並非表示中國製造會大幅外撤,而是更多製造業會有備援、不單只在中國、可能在歐洲與東南亞,以應不時之需,這也例如說,美國在思考,目前九成抗生素都來自中國製造,應該要調整。他進一步說,然而,不能小看共產黨自我調適能力,接下來的調整值得觀察,並且因其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而且有自給自足能力、各行各業能力世界最完整,自我再生能力很強」。
為什麼「偉大復興中國夢」實際卻成「世界反中浪潮」?葉匡時以為,很大因素是中國崛起後,太不自量力、讓人害怕,「例如一帶一路,純做基礎建設,後來讓人覺得其還將意識形態治理制度等輸出」,而中國製造2025的雄心壯志,與鄧小平韜光養晦大不同,加上喪失了一國兩制真義去香港抓人、與泰國邊境抓人,形象不大理想,並且習大大對內於人權與言論和異己的壓制,國家主席「兩任制」變成「終身制」,惡化中國形象,是轉捩點,使整個歐美對其不抱希望,甚至擔心著:中國夢,會是侵略世界嗎?
〈兩岸衝突白熱化!葉:化解的起點是交流,靠美日介入非正辦,他們將自己國家利益放在我們之上〉
葉匡時離開高雄副市長職務時是件驚嘆號事件,曾造就「一人救全黨」的韓國瑜市長遭罷免,當時甚至議長許崑源憂慮世局至極而身亡;葉匡時對台灣民意的感悟是,國族認同有代際差異,長輩對中國大陸有記憶與感情,年輕人對大陸不只認為是鄰國甚至敵國;但對岸堅信兩岸屬一中的意志堅決、背叛者都是背祖忘宗的歷史罪人;那如何看待民進黨當局執政時白熱化了兩岸關係?葉匡時說,平心而論,「民進黨是以戰逼和」,追求兩岸和平的方法,卻是積極拉攏美國與準備自己迎戰,而這邏輯獲得較多民意支持。然而,葉匡時強調,「靠美日介入不是正辦,他們會將自己國家利益放在我們之上」!他正色道「戰爭沒贏家、和平沒輸家,化解的起點就是交流」,兩岸可以彼此不同意、但要彼此瞭解。
以戰逼和成主流,那麼您所屬的中國國民黨不就「政治不正確」、進退都維谷?葉匡時回答我們,「任何一政黨最重要還是核心理念」,也就是任何人加入最終想看到甚麼,所以國民黨基本問題是,基於主流民意而跟民進黨拿香對拜,這樣不對;他進一步解釋,「當年共產黨五次長征被打到山中小村落時只剩寥寥數萬人、中山先生革命時才多少人怎有辦法推翻滿清巨獸、民進黨作為黨外人士時也同樣,甚至馬政府第一次執政時,立法院可是超過2/3席次都是藍營耶」,但是,這些例子都是說明,核心理念清楚才有未來。
〈如何「做甚麼像甚麼」?〉
這是個吹捧萬眾創業的時代,但也有論者說,這是「寒門再無貴子」、「愛拼也難贏」的「政二、商二」時代;然而變局中不變的追求,做甚麼像甚麼。葉匡時的等身著作與大學課堂都常談管理,今日的Case study,即是他三棲的斜槓人生。
曾任過中央部會政務首長了、為什麼會願意做高雄市副市長?他笑笑的說,藍營的人就愛出張嘴,真要自己做,就不做了!我曾任國民黨政務官,有責任要去艱困區幫忙,而中山大學任教多年使我對高雄不陌生,「總之,我是個愛做事的人嘛」。
對於台灣曾失去過的機會,並且未來還有什麼齒縫中的契機?葉匡時嘆了口氣說出做為台灣人心中永遠的痛!他說,李登輝戒急用忍前,曾經主張做亞太營運中心,但因兩國論而煞然中止,若當時做成了,外商亞洲總部就會在台北,也會改善許多法規制度甚而提升本土產業競爭力,這是種整個體質的改善。
葉匡時接著說,另個機會是經濟自由化的進程,以國營事業民營化為例,李前總統、陳前總統時都曾有一波,例如中鋼與公股銀行等名為民營化,但實則仍國營的企業,例如中鋼、中華電信、中華航空,其董座與總經理都是政府掌控,葉匡時感嘆「這些準民營企業非常多,可以酬庸的位置也非常多、達數千人,我覺得這會使競爭力很脆弱」、「效率與機會,就這樣被分贓政治給耽誤了」。
管理秘訣萬變不離其宗,是精通管理理論並能活用,即便在不同行業但都有相通。領導的秘訣呢?葉匡時說,第一個就清楚這組織「如何衡量績效」,學校教授看出版論文與教書評價其好壞,產企業,就是股價與獲利能力;然而,績效衡量,有短期與長期,可以兩三年很好但之後普通、也可能顛倒,例如飯店經營者,不擇一切手段接旅客而接到爆滿,有些寧願周轉率慢一點甚至空一些房間來備不時之需,使客人來了滿意度很高,但這個反而獲利沒那麼高,這就叫定位。
公家部門呢──單單只看選票嗎?葉匡時說,當我在交通部訂定的績效是「對不對得起人民」並「留下成果」,而非有些人是只求聲望高而成下一步跳板。
主管人如何面對代際差異?葉匡時以為,長者應該多點體諒包容,長輩在資源上較有餘裕而能有彈性、見識過大風大浪,先把長輩或主管教訓與教導的權力擺一擺,又因現在的科技變化太快,經驗有時反而是包伏。
對於台灣的企業再大又人才再多,卻大多難跳出「傳子不傳賢」,對於投資大眾與企業本身永續,是好的嗎?葉匡時說,我不反對傳子,這人性嘛!但,例如西方家族企業五至六代都傳子,卻很重視專業經理人,重點是公司越來越專業經營,盡量將人情因素降低,例如兒子若能力不好、則當董事,而西方的獨立董事制度完備,具相當監督能力,能代表社會大眾或股東利益來監督。台灣的集團常力求多角化,到處買買買,但是併購結果卻不理想,葉匡時認為,當經濟越成熟,集團企業所投資的事業彼此間沒關連的會越少,就算這企業很大則其公司常互有關連性,例如美國奇異「GE」,也必須將其多角化經營單純化,而google、FB、Amazon,雖有其核心,但創投會多角投資,那是因還看不準。
在民主的浪潮下,台灣已習慣於法政背景的領袖,他們好辯能言與精於算計,於是,有不少人懷念起民主進程與經濟起飛時,工程師治國的實事求是;正如葉匡時的斜槓人生,對他個體或全人類,在變局中追求做甚麼像甚麼,如何辦到? 或許答案來自他的天性:我是喜歡作事的人。
※葉匡時:現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實聯精密化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曾任交通部部長、高雄市副市長、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長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創辦易遊網,燦星網,易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