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播出節目
  

20201124 知心人語(文摘整理自needs RADIO於11/24首播《知心人語》,由王伊妮撰寫)

聽到「湛」被稱 為台灣的Boyan Slat,陳思穎笑說:「不好意思吧」。

她是知心人語最年輕的受訪者,如此稱呼湛團隊是因為年青的他們,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中,力戰海洋垃圾如同荷蘭人Boyan!

Boyan Slat是荷蘭淸潔海洋公司的CEO。今年26歲,在大學時是一名工科學生,長於大海邊的他,近年來看到愈來愈多的垃圾在潮汐中沉浮,無比焦急他日夜努力,設計出一個機器,看起來像一條小船拖著一個大呼拉圈,可以把大海垃圾收集起來。

 

這個設計很快得到世界的重視,有許多國家投資購買他的機器。而他持續改良,在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研究給了他另一結論,清除海洋垃圾首先要把河流入海的「龍頭」關上(closing the tap),所以他的機器多用在河口。

台灣海岸缐上的240個漁港,正是沿海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陳思穎和她海洋大學的夥伴們,天天見到港區內有大量垃圾丟入水面,隨著潮汐帶入海洋。充滿理想的他們組成了「湛」,湛藍是最美的海水顏色丶也期許自身要用精湛的技術研究解決問題。

這幾位夥伴首先自行設計清港機器,取名「湛鬥機」,由樂高模型丶手繪圖紙丶鐵工師傅打造的第0代及1代機。原理就是利用沈水馬引流形成流埸,把垃圾滙集到機器內,用耙子帶上來。

第一代機證明了計劃的可行性,便開始投入1.5代機的研發及驗證實驗,其經費來自比賽獎金,像是夢想資助計畫、青年公益實踐計畫、及研華文教基金會等。2019年湛團隊在八斗子漁港蹲站180小時,共計收了528公斤之海洋垃圾,平均每小時可為大海移除2.93公斤。

為了讓收垃圾範圍更廣泛,其後又參考Berkey設計,作出了2代機。為了完善2代湛鬥機,陳思穎用她台大員工身份向銀行貸款50萬,她笑說為了作出這個可用的清港機器人,她投入了好一部分積蓄外加貸款,但是她相信這機器一定可以收起港區垃圾,把汚染途徑有效攔截。

湛團隊規劃近期要向政府有關部門發出説帖,以及向製造業尋找夥伴,啟動湛鬥機的驗證計畫。研發團隊也成立了募資平台,希望有經費的支持,來讓機器人增加實際場域實驗的次數,目前湛鬥機在永安漁港附近測試,期待能早日真正出海執行任務。目前社會對募資的反應令湛團隊感到振奮。

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存在著:Boyan Slat的非營利公司,在2019年每天可以清潔太平洋垃圾帶中50噸垃圾,但卻有百噸流入。台灣是否也會是如此?她說:湛團隊在八斗子和垃圾奮戰的那些年,他們聽到的最多的就是:「別作夢了,收不完啦!」

她説湛團隊曾對八斗子港內垃圾內容及來源作過研究,在塑膠寶特瓶丶食物容器丶魚網,甚至還有廚馀丶人類排泄物丶或魚豚屍體他們都分季節做過統計。發現夏季最明顯的變化是飲料寶特瓶的大量增加,也突顕了漁工夏天需要大量飲水丶寶特瓶用過即丟的生活習慣。

其實湛團隊製作機器只是清潔垃圾的一個手段,卻不是治根的方法,根本要改變的是人的行為。陳思穎的計畫除了量産湛鬥機之外,更是要建構基礎示範區,擴大至整體社區營造、加深區民環保意識。她認為辦生態講座和志工團,才能帶動整個環境走向永續循環,只有人們習慣了生活在美好環境而不願失去,才能根本解決垃圾入海的問題!

這一個平均年齡32歲的團隊,他們最大的資產,不僅是專業知識,或是他們年輕的理想與活力,而且是他們仍然相信:

「世界可以因我們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