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播出節目
  

0vaccine01沒有任何一場戰爭光靠防守就能打贏。

「都說抗疫如作戰、唯一敵人是病毒,那麼誰握有更好與足夠武器,就決定了戰爭的時耗與作戰效能,而疫苗就是進攻武器」,在我們專訪中,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如此比喻,同時也解析「國產與國際疫苗的關係」、「輝瑞BNT採購案的價值選擇」。 

〈救命優先?或主權至上?〉

通常藥廠為了醫療責任的豁免權,而必須跟國家即中央政府對應,但我國為什麼會發展出模式,是「民間企業獲政府授權,買輝瑞BNT」?

黃介正說,兩岸大小會已斷線五年,所以,我政府要跟上海代理談,需要「白手套」、而且是政府認證的,這,就是為什麼必須鴻海永齡與台積電兩企業負責人,進總統府的主要原因;黃介正舉例,這種情況以前也有過,像馬政府時代是「國台辦對陸委會」,或者「海基會對海協會」,沒此問題,那扁政府時大小會都斷線,而為了解決航班問題,所以當時就是台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去跟中國大陸民航某機關談,而我海基會代表就成了該公會的特聘顧問,商業公會說甚麼話、其實是兩大會在幕後操盤。

視我們選擇「救命優先」或「主權至上」?黃介正盤整分析道,這是個兩難的決定,當我們疫情嚴重時,疫苗越快來越好,因為慢就會有人命損失,但這時就會必須接受對方條件;幾個主要困難在於,價格、出貨,必須是原廠製造與包裝,標籤標示免於「港澳化」,施打的反應要提供作科研,合約甲乙丙等方各自的名稱;他舉自己曾在陸委會服務時的經驗為例,依據憲法,中華民國有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因此若寫台灣地區不算矮化,若寫台灣當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就是政治大問題,除此之外,標籤是「感受」的問題,因為藥劑是一模一樣。

黃介正提出另一種思考,疫情在日本捐的第一批疫苗與美國捐贈疫苗前,相當嚴峻且人心恐慌,若當時政府就說「只要WHO認證的疫苗,我們都不排斥」,甚至接受大陸捐贈,「說不定美日捐贈會更快」

他指出實際會碰到的現象,雖說台灣人不一定敢打大陸疫苗,可是,在大陸的台灣人超過一百萬,若願意接種都會成為友善的象徵,商人進出大陸市場、學生進出大陸學校,都會「更方便」。

〈國際疫苗VS.國產疫苗,兩者只有「相互取代」關係嗎?〉

「我支持國產、但要符合國際標準,走完科學的程序」;事實上,黃介正與大部分的民眾所支持的,就正是疫苗存在的關鍵意義──安全且有效去預防染疫進入重症;黃介正解釋說,越來越多證據指出,病毒將與我們長期共存到流感化,因此每年都需打疫苗,若沒有自產自製,都對外採購,會受到對外關係箝制,「但應急與長遠,並不衝突」!他說,國產在成為合乎標準的疫苗之前,目前要盡快取得國際疫苗,才能在抗疫中穩住陣腳。

黃介正最後說,其實若指揮中心願意敞開說明,都應該不成問題,但,其上種種關鍵議題,有時讓人感受到「相信我、不要問」的態度,或大小眼、例如連慈濟這麼沒政治色彩的、都差一點點「搭不上火車」,或「為反而反」、不讓在野黨有任何在疫情中貢獻的機會這種「政治利益考量至上」,那麼,就下次選舉見真章了。

【2021/7/24發佈,文摘整理自2021/7/15首播的《英雄出少年》,由陳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