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伴走天涯》主持人 王伊妮)
今早離開奈斯納繼續在花園大道上向西行,首先抵達摩梭灣(Mossel Bay),必訪景點是迪亞士博物館。迪亞士是葡萄牙人,他在1488年銜當時國王約翰二世之命,由首都里斯本指揮兩艘100噸帆船及運䃼船,沿非洲西岸向南航行,他的目標是設定好朝東方走,最終能到達東方的印度,以獲得當時歐洲人風靡的香料,賺取暴利!(當時東方中國的絲綢丶 茶葉丶瓷器和印度的香料己由陸上絲路運到了歐洲,成為貴族富豪們的最愛。)
結果船隊沿著非洲大陸向南走,己到最南之處,季風迫使他們走向東北方向,其實當時他們己經繞過了非洲南端,但一直無法找到停靠點,直到今天摩梭角的位置,方才能下錨泊進到一個安靜的岬角灣內。
這天是聖巴拉節,迪亞士發現這兒有淸泉淨水,所以迪亞士給此地取名為聖巴拉水源,後由荷蘭人更名為摩梭灣。此地還可捕獵到動物,船隊便在此地休整補給了一陣子。船隊再出發後便一路暢行無阻,由印度洋抵達了香料之國印度。
這次意外的停靠,掛著十字架大旗的迪亞士船隊,代表了西方海洋冒險家第一次登上非洲大陸。歷史上稱摩梭灣是基督徒在非洲登陸的第一個據點。十幾年之後,也就在達伽馬和非洲部落展開貿易的同時,約翰達諾瓦Joao da Nova 在此建立了第一所教堂,時為1501年。
葡萄牙人獨占了這條非洲航線一百年,賺得盆満鉢満。之後有另一個海權國家荷蘭興起,也來到摩梭灣,共用這個優良的補給站。此一過程和台灣很相似吧?如果您到台灣北部淡水的紅毛城參觀,會發現葡丶西丶荷人的航海腳蹤在各大洲是驚人地相似。
直到1784年英國人來到此地,發現應該把周邊幾個海灣串連起來,在各港建起防禦工事,將海岸線派軍隊鎭守,這便是摩梭灣的首批居民。
摩梭灣是一個西方海權史的縮影,西葡最早由君主們征服海洋的夢想出發,開始在大海中尋找陸地與商機,全力要找到可貿易的貨品及運送航路,賺到大錢和快錢,享受據巨額的財富。所以他們使用摩梭灣,補足淨水及食物就上路,用過即忘直到再來時,十足拉丁人的秉性。
英國是海權時代的後起之秀,除了冒險和貿易,他們志在擴張領土,建立殖民地,賺長久的錢送回英國。18世紀到了摩梭灣,他們先訂界線丶派軍隊丶建房屋丶要用英國人的系統治理這地。這在南非丶澳洲丶印度丶香港,屢見不鮮,用這様的策略,他們建起了日不落帝國。他們的領地,經過治理都比原來都要好,英國的確是海權時代的最後贏家!
看回中國,在十六到十八世紀的海權競爭中缺席了。其實十六世紀的明朝永樂帝時,鄭和艦隊也曾短暫西進達到波斯大食國。但明朝覆亡之後,満人是草原騎射民族起家,沒有前進大海的視野與鞱略,無意參與世界的海權競爭,但是東鄰日本沒有錯過,成為了東亞強國。
大英帝國由日不落的廣大輻員,變為大英國協,到了今日只直接統治英倫三島。時代更迭,在二十一世紀裏,興起的強權爭奪的是什麼?而又是誰能贏到最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