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LOGOOK600 1

(觀點新聞2017-12-17)

0蔣公騎馬塑像

贏得民主,失去一切機會,會是促轉之下的台灣寫照?

5日促轉條例一經三讀通過,本來立意良善「避免壓迫再生」的民主追求,卻引發整個社會只要對轉型正義的任何發言,很快被「標籤化」成「藍」或「綠」、「用人權、換穩定」、「保經濟、棄正義」…..這種「定位活動」具體將天羅地網般透過民生、財政、教育、國史、法律,將社會整體激化成不同價值陣營……

但重點是,最後留下了什麼?是柯總召所保證的「不是鞭屍,而是和解」;是蔡總統所籲「促轉會將創造一個和解的社會氛圍」;或,再度壓榨早已變形的社會各界彼此信任、世代與國族認同的矛盾持續擴大,但,成功的動員出選票?

平心而論,我們要釐清的事,至少有下述幾個層面:

 

一、「包山包海」的正義?

轉型正義並非「無所不包」,而追求的目的是「避免壓迫再生」。最常見的誤解例如:相反方向的政治轉型--由民主變成威權,例如定罪政敵、沒收個人資產,另外,政權更迭、與大家所熟悉的焦點議題例如世代正義、分配正義、居住正義、環境正義,這些,都並非「轉型正義」,那麼,如何定義轉型正義?巨大的社會改造工程,可從哪些具體面向來啟動?

二、「藍營從不作轉型正義」?「正義無價」?轉型正義在台灣:

普遍認知,轉型的啟動者為李登輝,面對「補償」或「咎責」兩路線,李政府往哪邁開第一步?自第二任期後半才展開轉型正義的陳水扁政府,又做了什麼?而在二二八屆滿70周年時高聲質疑現況「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蔡政府,與首度「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一年半來又採取麼作為?

轉型不只一個法案,也不只影響一個社會面向,更非「只動你嘴、不動你手」的口號,究竟附上麼代價?

三、是「修正」或「篡史」?是「正義」或「擾民」?

即使蔡總統與柯總召再三稱「言之過早,並約簡化為改名,就是政治操作」,但回到民進黨主導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二條第二點「清除威權象徵」,仍引發質疑聲浪;包括「改國幣」引發數億枚硬幣與數萬張兩千元紙鈔,可能要回收、再設計、並會修改防偽機制;「改路名」引發全國的郵遞、戶政、地政之變更;「改課綱」而將「連續30年實質GDP成長近10%,且貧富差距不大」這等國際稱「台灣經濟奇蹟」的史實,直接消滅與簡化為「威權」等….

四、如何兼顧正義與國家財政?

更聚焦來談「花費」,除了新編制的政府單位「促轉會」之調查與運作和人事費,另有兩大國家基金會目前已賠償出逾268億5000萬元(註一)但仍遭痛批「補償不公並過少」等,未來要如何賠償才兼顧「正義」與「國家財政」?

五、既談正義,不能繞過法律:

真相來自證據,否則就落入民粹。然而,當已過「刑事追訴期30年」時(註二)如何取得證據? 另一方面,促轉會因同時具備「行政權」與「司法權」,違反憲法與民主中「分權制衡」原則;事實上,上一個類似案例「黨產會」,已遭監察院在今年3月14日院會認定有違憲之虞,而申請釋憲。

六、「有正義,沒安全」?促轉,衝擊軍警:

著名的「柏林圍牆射殺案」,第一線執法者是要循良知、或守命令?「國家集體不法」,如何量刑?而值得留意的是,當現況是「警察不足額錄取創新高」、「國軍士氣低迷又紀律不彰」,昔日國家機器中的所謂「威權者」,目前仍在線上甚至任要職,未來將「被」調查,又再重創軍警的社會觀感與從業意願,我們的社會將淪「有正義,沒安全」?

七、南非行,台灣就行?

蔡總統希望促轉會,必須做到「創造」一個和解的社會氛圍;從這句話看來,顯然她明白這個氛圍,目前不存在,因此,到底這個期待,是民進黨政府樂觀進取?或睜眼瞎話?這必需聚焦什麼是南非「有」,台灣「沒有」來理性探討。

我們將在未來作出系列性報導。

※註一:「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共賠償總金額約72億3,550萬元(截至今年5月),與「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共賠償196億2300多萬元(截至2014年9月)。

※註二:雖然目前刑法的追訴權最高三十年,不過,民進黨立委今年三月已提出刑法修正案,「殺人致死刑案」擬修為「無限期可追訴」。

◎圖片說明: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內共有約兩百座的蔣公銅像。而民進黨立院黨鞭柯建銘委員6日表示,炒作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要改路名、校名,只是轉移焦點,他說,最多是把蔣介石銅像集中擺放在慈湖。(圖片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