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LOGOOK600 1

(觀點新聞 2015/11/4 )

自古治理者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敵人。在聽聞「馬習會周六星國登場」後,難道只是「國民黨要打兩岸經貿牌」的選舉部署、「把台灣區長馬英九帶回去更好」的統獨意識形態?或者,這是全世界石破天驚的新局面?

對於任何一位高瞻遠矚以關心自身與下一世代光景的人,應可以理性地從兩方面觀察:第一、台灣於國際社會中「國家正當性」爭議的明朗化。第二、「亞洲文化全面崛起」現象的白熱化,而其中,最首當其衝的對象,就是美國與他行之有年的全球經營策略。

只要看看下面六件事,或許就能一目瞭然於其中的意涵:

一、今年舊曆年後,對於大陸的亞投行(AIIB),歐盟強權與其他強國上演『集體投資亞洲』,包括了英、法、德、義,與北歐,顯然不顧美國的勸阻。

二、10月底中英簽署多項合作協議,且訪英期間習近平受到「夜宿白金漢宮」、「乘坐皇室金馬車」、「對英國國會兩院進行演講」等高規格禮遇;雙方結構之深可從合作金額一窺究竟,BBC報導指出,合作的總金額高達400億英鎊(約合620億美元),英國顯然將最佳盟友美國的警語「別跟人權不彰、不夠民主的大陸來往」的警語拋在腦後。

三、11月1日,中、日、韓宣佈全面恢復合作、力促區域經濟整合。國際頭條頓時都擺上了同一張照片--大陸總理李克強、南韓總統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世紀性的「一握泯恩仇」;日本一掃今年修改和平憲法時所抱持的「中國威脅論」,當然,不顧最佳盟友美國的不悅,這點倒與英國的務實表現頗為神似。

四、美國近日在南海動作頻頻,白宮稱「致力維護南海的航行自由」之舉,被中國北京視為「危險的挑釁行動」,長期親美的菲律賓亦於聯合國的國際仲裁庭上聲討中國。

五、長久夾在中俄之間、並且較為親俄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表示,正式籌備成為「永久中立國」。普遍認為此舉是為擺脫親俄形象。

六、距明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尚有一年,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將是執政期末成績單之前的最後一搏。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的發展秩序,時至今日,工業革命後的歐洲為主的影響力早見式微,而二戰結束後的美國單極體系也是日落西山,取而代之的是,亞洲文化全面崛起,就以即將舉行的馬習會為例,事實上,在新加坡舉行這場世紀大事,從星國外交歷史來看,星國的立場與角色,想當然絕非僅提供會面場地。國際社會的普遍印象中,星雖在國土上是小國,但在區域性的重要性,絕對是動見觀瞻的,所以,這場峰會,是否意味著針對對兩岸加三(星,港,澳)的南海立場,有整合性的宣示意義,這點極具觀察價值。

回到台灣自身,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昔時,國際間因為礙於北京壓力而來的「中華民國不存在」一說,進而造成台灣獨立意識崛起;然而,當兩岸的國家領導人握手那刻起,爭議還存在嗎?台獨意識還有「從何而來的養分」得以滋長呢?

顯然地,台灣社會今天起,將會聽到不少爭議,來自某些將要競選「中華民國公職」、卻以「黑箱說」來包裝「台灣獨立建國」的「愛台人士」中!

對於熱衷總統選舉活動的台灣民眾,這招出其不意的棋局發展,到底會發生何種影響,是更激進於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的無限上綱?還是在喧鬧的浮躁氛圍中找到觀察與反省的冷靜片刻……這將是這次歷史交鋒還未展開,就對台灣的未來,所會產生的另一層次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