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1觀點新聞 陽明)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原本運作平順的社會,一夕之間秩序大亂,至今尚無安渡的跡象,也因為如此,今年的中秋,反倒在親倫摯友無法團聚過節的約限下,彼此間的聯繫,顯得比以往更為熱切與活絡,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因應之道?亦或是一種補償性的自然平衡?還有待時間發展上的觀察,總之,手機簡訊裡,「中秋節快樂」的各種梗圖,的確比以往多了許多!
我常常在想,華人的三大民俗節日中,大概只有上元節,也就是大年十五的元宵節,在記念的意涵上,可以稱得上「快樂」,其餘不論端午,不論中秋,其背後的故事,都是不折不扣的悲劇,因此何來「快樂」可言,遑論還相互祝褔呢?
作為炎黃之後,又身批媒體成員的角色,我開始多方探究,這些出於文化底蘊的節期,究竟續存於世世代代的意義何在?吾輩生於今日,面對著這些比比出現在千年過往的節日,又當如何自處與勵人呢?
一陣古學的悠遊之後,哲思大師蘇軾的觀點,為我針對「中秋」探奇的迷惑,提供了如皎潔明月般的剔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一句何等發人深省的名句,蘇軾在世之時,受仕途起伏的影響,年韶之際遠派邊陲,離鄉遙迢,親倫難聚,又逢中秋,思鄉念親之情可想而知,但皇威肅然,返鄉絕不可行,值此忐忑不安之慮,脫口而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由衷之念,其實,正好為後世指出了「中秋」意涵,最智慧的思維方向:不論身處何方,中秋明月臨空,當彼此共享一抹銀光,再遠的疏離,一刻之間,也有了共聚的聯繫,再多的差異,也顯出了存同釋異的契機,人與人間的距離,在於對成因如何看待的心態,同在一片月爍之下,天下豈有無法超越的隔閡.......
難得的中秋明月,是一面銘照人心的鏡子,誰懂得藉此天地之恩賜,自惕內心的陰霾,走出憂慮的攪擾,誰就沒有白過彩雲明月恩光,至少,中秋在吾人的生涯中,總是不至於忙碌的奔走在烤肉與塞車的無奈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