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20210526想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全球LIVE收聽 ↓

閱讀全文:【搞定你家的手足紛爭(下)】《風箏不斷線》2023-03-21(二)首播
當家庭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時,手足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事,然而當生活中面對手足間上演著什麼都能吵、都能爭、有告不完狀、怪父母不公平與偏心的戲碼時,相信是為人父母者最為崩潰與頭痛的事。
雖然說手足之間有紛爭是件正常的事,但多數家長在第一時間調停手足紛爭與衝突時,除了用說教或處罰來達到短暫的和平共處外,似乎忽略了更重要的部份。
家庭既然是孩子第一個學習人際相處的場域,在手足紛爭之下,父母該做什麼讓孩子在面對衝突下學習與人共處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懂得善待與饒恕,本集節目邀請點心語心理諮商所鄭翔好心理師,藉著她的專業與親身經歷,與我們分享父母如何優雅的搞定處理孩子手足衝突,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搞定你家的手足紛爭(中)】《風箏不斷線》2023-03-14(二)首播
當家庭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時,手足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事,然而當生活中面對手足間上演著什麼都能吵、都能爭、有告不完狀、怪父母不公平與偏心的戲碼時,相信是為人父母者最為崩潰與頭痛的事。
雖然說手足之間有紛爭是件正常的事,但多數家長在第一時間調停手足紛爭與衝突時,除了用說教或處罰來達到短暫的和平共處外,似乎忽略了更重要的部份。
家庭既然是孩子第一個學習人際相處的場域,在手足紛爭之下,父母該做什麼讓孩子在面對衝突下學習與人共處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懂得善待與饒恕,本集節目邀請點心語心理諮商所鄭翔好心理師,藉著她的專業與親身經歷,與我們分享父母如何優雅的搞定處理孩子手足衝突,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搞定你家的手足紛爭(上)】《風箏不斷線》2023-03-07(二)首播
當家庭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時,手足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事,然而當生活中面對手足間上演著什麼都能吵、都能爭、有告不完狀、怪父母不公平與偏心的戲碼時,相信是為人父母者最為崩潰與頭痛的事。
雖然說手足之間有紛爭是件正常的事,但多數家長在第一時間調停手足紛爭與衝突時,除了用說教或處罰來達到短暫的和平共處外,似乎忽略了更重要的部份。
家庭既然是孩子第一個學習人際相處的場域,在手足紛爭之下,父母該做什麼讓孩子在面對衝突下學習與人共處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懂得善待與饒恕,本集節目邀請點心語心理諮商所鄭翔好心理師,藉著她的專業與親身經歷,與我們分享父母如何優雅的搞定處理孩子手足衝突,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特殊也很美好】《風箏不斷線》2023-02-28(二)首播
每一個人都是珍貴而獨特的,都是上帝獨一無二的奇妙創造,也因著每個人不同,所以我們才可以彼此欣賞,互相幫補!
在教育場域中我們越來越容易聽到或看到所謂的「特教生」,事實上,特教生除了多數人們所知的身心障礙生外,具有優異資賦的孩子也是屬於特教生的一群,但人們的異樣眼光與標籤往往都是落在劣勢的一方。
本集節目邀請到新北市樹林區育林國小特教老師洪雅慧,來與我們分享特殊教育。從早期的集中式教育至今隨著融合教育的概念升起,特殊教育除了帶給這群特殊生更公平美好的學習機會外,也可以給一般生及家長也帶來什麼美好的學習與成長?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愛中陪伴的醫治】《風箏不斷線》2023-02-21(一)首播
孩子出生後,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時,伴隨而來的將是種種生活與生命中的「考驗」。近年來,因著有名人,包括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表達自己有「亞斯伯格症」下,此一高功能自閉障礙才逐漸被人所認識與談論。
儘管「亞斯伯格症」在外表與長相上不易發覺,但若與其相處,往往會從中看見他們在人際互動與溝通上有顯著的與眾不同。許多「亞斯伯格症」孩子因為從小到大都是「乖乖牌」,也因而比較容易被大人所忽略而失去早療的機會。
面對教養亞斯兒的父母來說,總有說不完的苦水及擦不乾的淚水與心酸。本集節目邀請到李淑鈞姊妹分享,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變化以及確定他是亞斯兒後,透過了解、面對與接受,到與孩子融洽相處。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三代之間的智慧溝通】《風箏不斷線》2023-02-14(二)首播
「百善孝為先」是華人社會最重要的家庭守則,並在雙薪、高齡與高房價的因素下,新三代同堂也漸漸成為趨勢。
有的是成婚的子女仍與父母同住,或是因子女工作之故,長輩成為育兒的保姆。兒孫之間的教養觀念與方式,常常是引發三代間親子衝突的關鍵。由祖輩照顧孫子女,確實是一個可以拉近代間距離生活的方式,確也考驗了代間的溝通。
為著教養溝通,看似是二代人間的接觸,往往卻牽引出三代間的問題,本集節目邀請台南市東區富強里侯信崇里長分享親身的教養經歷,在處於長輩與子女之間,如何扮演中間橋樑,有智慧的溝通,減少三代溝通中的衝突,達到彼此舒心的相處模式。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奶爸出任務】《風箏不斷線》2023-02-07(二)首播
在少子化的時代裡,政府為了提高生育率,端上一道道生育補助與育兒津貼的菜餚,讓父母可以安心照顧小孩。台灣勞動部也提供了長達二年的育嬰假,並給予六個月薪貼,並父母雙方都可申請育嬰假,然而多數請育嬰假的比例仍為女性居多。
今天節目中的來賓,妻子在妊娠期間就決定申請育嬰假,可以全心全力照顧小孩並陪伴其成長。然而妻子在懷孕期間發現腦癌,當妻子離世後,他為了完成妻子的願望,並在家人的支持下,留職停薪獨自照顧早產的孩子。
本集節目邀請台南市東區富強里侯信崇里長分享,在失去愛妻後面對在育兒上零經驗,又加上傳統社會價值觀對男性全職育嬰有著異樣的眼光與不解下,他是如何去調適自己為妻子圓夢,並經營親子關係。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聽故事,說好話】《風箏不斷線》2023-01-31(二)首播
人的生命本就是一串串故事的連結與組成,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在不確定的路途中持續探索與行動,而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有夾藏在個人生命故事裡不同境遇的高潮跌起。
然而,人們往往謹記得自己人生中最高峰或最低潮故事的那一刻,卻忽略或淡忘了生命中其他的美好,以致於可能一生僅活在自己所孵化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驕傲與苦毒裡。
本集節目邀請到「亞洲創意對話中心」執行長林慧容,來與我們分享如何透過敘事對話,打開一個人的生命故事。讓生命重新創作、重新譜曲,重新唱出。以致展開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並賦予跟過往經驗完全不同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創造屬於家的年節溫暖】《風箏不斷線》2023-01-24(二)首播
農曆過年是屬於華人的節期。歲暮年初,在外地的遊子們在除夕這天總想盡辦法回家團圓,一起享用屬於自己家裡味道的年夜飯,與家人熱熱鬧鬧的過春節。
  然而,除了無數的工作者仍在自己的崗位上守著無法與家人團圓外,在安置機構的孩子們也是難以在這年節時分與家人共享年夜飯;共迎新的一年的來到。
  對於因為很多原因沒辦法回家過年的安置兒來說,在安置機構的過年其實並不是冰冷無趣的。本集節目將與元凱哥及曾多年在安置機構服務,目前是台北文山大安家庭支持服務中心的主任謝宗燁,來跟聽眾朋友分享,安置機構如何在年節時期,為孩子營造一個屬於家的年節溫暖,並透過在一起的時光看見愛快樂過新年。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愛是家庭最大的支持】《風箏不斷線》2023-01-17(一)首播
有話說「婚姻是愛情墳墓」但有了小孩之後的夫妻才明白,愛情的墳墓不是婚姻,「養育孩子」才真是戀愛的死胡同。因為結婚之後夫妻談情說愛、延續戀愛的親密關係並不難,然而當孩子出生後,所有的心力、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時,每天為公事、家事、照顧孩子的事精各自忙到精疲力盡,才真是考驗夫妻間「真愛」的開始。
當男女雙方入婚姻、生兒育女的責任開始時,身分角色隨之改變,生活節奏也起了變化。而此時正是夫妻之間磨合最多的時刻,也因此在這樣的家庭起步時期,能夠支持及分享給予家庭所需的資源與能量,就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份支持也將是讓家庭能穩健成長的關鍵。
本集節目邀請台北文山大安家庭支持服務中心主任謝宗燁,與聽眾朋友分享,家庭為什麼需要被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倒底是什麼,而又有哪些我們可以善用的資源?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管教孩子被通報!?別怕!】《風箏不斷線》2023-01-10(二)首播
  在老一輩的教養觀念中,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當孩子犯錯踩到底線時,習慣透過體罰的方式予以管教,甚至在學校,教鞭也成了學生不敢違逆對師長教導的標誌。然而現在的孩子不管是在學校不守規矩、犯錯、學習成效不佳,老師皆不能採取體罰。相對在家中,父母的管教權也限制在不允體罰的法治範圍。
  當兒少保護越來越被重視,以及政府設依法範定通報責任與設置通報、救助管道,並積極宣傳,除了使社工、醫護、師長、鄰里長乃至居民、路人均可發揮起保護孩子避免遭到虐待及不當管教之外,就連孩子也聰明的知道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來對付父母的管教。
  本集節目邀請台北文山大安家庭支持服務中心主任謝宗燁,他將與聽眾朋友分享,若自己在管教孩子之際被通報,警察及社工人員找上門時,該對會去應對呢?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兒置兒的暖窩】《風箏不斷線》2023-01-03(二)首播
家庭,原來是提供關愛、照顧、保護與陪伴、支持孩子成長的地方,然而對被安置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單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溫暖,更因為原生家庭正處於最困難與邊緣的時刻,以致於在離開原生家庭的同時,他們也失去了所謂的「歸屬」。
歸屬感是人類心理上最深的渴望與需求,人們總希望在一個團體中是能被接納、被關懷與支持的。當有了歸屬感,就深知自己是屬於其中的一份子,並與其有密不可分的情愫在裡面,同時也長出「貢獻」的動機與力量。
本集節目將與聽眾朋友聊聊,如何幫助離開家庭,被安置在機構中的孩子找到歸屬感,使他們感到不是苦撐在安置機構的時空生活,而是能獲得安慰、建造及支持的地方。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難置兒」的樣貌】《風箏不斷線》2022-12-27(二)首播
  搬家對有些人來說是充滿興奮與期待的事,但對有些人卻是充滿無奈與不願。不論是期待或無奈,搬家後新的環境需要時間適應與調和,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更需要父母協助孩子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當兒少因為失依、嚴重疏忽或不當教養、虐待,被迫離開原生家庭,遷入安置處所時,周遭皆是陌生的長輩或同儕,對經歷長期不當教養的兒少,很容易產生適應上的問題,若無法安頓,可能經歷多次轉換,亦或適應後突然可以返家,卻又發生不當教養導致再次安置,孩子的身心困擾與情緒行為問題將更加難以適應安置生活,成了保護系統中的「難置兒」。
當安置兒少入住到新「家」時,總希望這個窩能成為幫助兒少度過難關的歇腳處,然而對難置兒而言,每次轉換卻帶來被家人遺棄的創傷,以及被迫獨自適應陌生環境的痛苦與不安。本集節目將於聽眾朋友一起討論難置兒的樣貌、處遇與方向,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何處是兒家?】《風箏不斷線》2022-12-20(二)首播
每個安置機構的孩子,都是他們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
當孩子因為遭受疏忽、遺棄、虐待、性侵或是家庭失能而不得不離開應該是最安全、可以避風的原生家庭時,必然帶著許多的不解與無奈,走上有家卻歸不得的旅程。
親屬安置是在安置體制中,對兒少造成的心理衝擊是最小的。然而並不是每一個需要被安置的孩子都可以如此幸運,有適當的親屬願意開接納他們。也因此「趨近家庭樣貌」的寄養家庭、類家庭及團體家庭照顧模式取而代之,儘可能營造「家」的氛圍與功能,使失家兒少獲得妥善的照顧。
不管是任何一種短暫性替代照顧的安置模式,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受保護之餘,身心也能健康成長,本集節目將與聽眾朋友剖析各種型態的安置樣貌,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黑暗中復原的盼望】《風箏不斷線》2022-12-13(二)首播
新聞媒體每三天兩頭總會出現讓人心酸的兒童家暴或虐童新聞,根據統計顯示在台灣每小時就會出現一名受虐兒童,可見隱藏在燈斗底下不為人知的,是多少讓人心痛的兒虐案件正時時刻刻的在上演著。
  因為照顧者的疏忽,使孩子呈現體重過輕、營養不良,或沒有沒有按時施打預防針。或因照顧者失控的暴怒行為,也讓許多孩子成了家暴者手中情緒出口的犠牲品。這些往往都顯示出這孩子所處的環境可能是高風險家庭。
  本集節目將於聽眾朋友探討分享如何建造社會安全網絡,降底受虐兒的事件發生,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轉大人的公民權】《風箏不斷線》2022-12-06(二)首播
2022年底臺灣的一場下修公民權年齡門檻的公投議題,賦予18歲以上的公民可以參與地方大選、修憲公投等,同時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被選舉權。此公投議題在檯面上看似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但公投的結果卻是贊成的僅略過半,與選前檯面的風向落差甚鉅,也引起正反兩論提出不同的看法與見解。
是以青少年發展的客觀歷程來看,面對多數處在高中畢業前後,準備踏入大學高等教育生涯的青少年來說,除了仍在智識養成的階段,也正值血氣方剛,情緒易受他人左右、情感也正處於萌長邁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面對擁有「被選舉權」時,他們的看法與身心穩定及平衡狀態,是否真的預備好投身複雜的政治環境?可以忠於理念與政見,不被操作與利用,而能作出福國利民的作為?對此階段的青少年以及選民而言,委其擔此重任究竟是福是禍,或許更值得深思。
當我們竭力落實國際兒童公約,談到兒童應有的表意權,我們是否有落實將公民與法治的概念與權利,讓兒少從小就開始被塑養明白身為一位公民的尊貴及應有的眼光及態度?以致準備好履行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甚至賦予積極投身參與政治的角色,本集節目將與聽眾朋友探討「十八歲轉大人的公民權」,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透過斜槓放大專業領域】《風箏不斷線》2022-11-22(二)首播
近年來,我們很常聽到「斜槓」這個詞,而「斜槓」也成了時下許多青年,拋開原所學的專業,選擇不同領域的職涯,或是為了興趣,或是為了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或是為了獲取工作之外更多有形無形的價值,甚或是為了創造良機,以提早達到財務自由,有的著重生活型態與品質、有些著重於自我挑戰、有些著重對人群與社會的影響力…。
特別在現今多變的環境下,許多新的議題或是長久的老問題可以有新的解方。斜槓似乎提供了另一類解決問題的途徑。
本集節目邀請到亞洲創意對話中心執行長林慧容來與我們分享,在她不同階段的職涯中,如何藉著專業,從司法少年的輔導工作延展到成為企業組織文化的輔導者,其中如何經歷上帝的引導,初衷的復燃及呼召的回應。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運動心理學】《風箏不斷線》2022-11-15(二)首播
人類生活的每個層面都與心理狀態有關係,從人格、發展、認知、健康、教育到社會、管理、傳播、藝術甚至本集要談的運動。
人活著就要動,人們從事運動的動機很多,從事運動的當下也有許多心理歷程,無論你是為了娛樂、健康、體驗、自我挑戰、競技或其他各種原因、單次或長期持續,運動的過程其實不只是運動,也包括心理的驅動與運動帶來心理的歷程與回饋。
本集節目邀請到運動心理諮詢教練陳奕文來跟我們聊聊「運動心理學」。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全職奶爸好上手】《風箏不斷線》2022-11-08(五)首播
請育嬰假,一般想到請假的通常都是媽媽。傳統社會觀念下,會認為全職照顧嬰幼兒的應該是母親,倘若是由爸爸來照顧,媽媽去上班,又會是如何呢?
有一對年輕夫婦,在國內新冠疫情最緊繃的時侯,孩子出生了,再經過討論之後,媽媽決定繼續工作,而由爸爸擔任全職的照顧工作。對於一個原本就好動,喜歡跑馬拉松、打棒球的父親而言,會是什麼樣的經驗?面對周遭的議論與照顧的壓力,是否能調適得過來?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又有觀察到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
本集節目邀請到運動心理諮詢教練陳奕文來跟我們聊聊,他的全職奶爸之路。

閱讀全文:【從少年輔導到運動輔導】《風箏不斷線》2022-11-01首播
  陳奕文主攻心理諮商,在畢業後踏入青少年輔導領域裡,用專業陪伴青少年,用專業輔導青少年。然而熱愛運動的他,在一個契機與思索下,踏入更專一的心理學領域中——運動心理學。
  曾經參加過幾場國際馬拉松賽,藉著自己的經歷與體驗,去了解身為一名運動員在不同心理狀態下,如何影響著外在生理的表現,以此不單藉著運動心理諮詢使運動員能維持正常狀態與表現,更擴及在每個不同領域及不同年齡層的人之中,藉著運動心理諮詢提升團隊精神與個人表現。
  本集節目邀請到運動心理諮詢教練陳奕文來跟我們聊聊,他從少年輔導到運動輔導的故事。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