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20210526想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全球LIVE收聽 ↓

閱讀全文:【因為經歷,所以祝福】《風箏不斷線》2024-09-03(二)首播
感受過溫暖的人,才能知道如何給溫暖;經歷過被愛的人,才知道如何去愛人;因為有餘裕才能有能力去捐獻……這似乎是多數人心中認為的付出法則。然而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前提並不是給予者需要先擁有些什麼,而是在一無所有時仍願付出及給予時,這才是一份富足及祝福。
在一個家暴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最了解身為一個被家暴者的無奈與辛苦。陳卉妘即或處於如此高風險的家庭中,卻有著從母親而來的愛與保護,讓卉妘的身心不致因而受影響有所偏差。反倒因自己的經歷走向心理諮商之路,渴望藉此能祝福曾與她一樣的孩子及家庭。
本集節目邀請到桃園第一區少年服務中心輔導員陳卉妘,與我們分享她因為經歷,所以現在成為別人祝福的故事。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教養出令人稱讚的孩子】《風箏不斷線》2024-08-27(二)首播
為人父母沒有所謂的SOP手冊,所有的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後,才開始從做中學習如何當父母,如何教養孩子。而每位父母總希望自己能教養出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特別當孩子被他人稱讚時,是父母榮耀與驕傲的時刻。
父母的教養模式影響也塑造出孩子的品格狀況。在寬容式教養、權威式教養、忽略式及獨裁式的教養中,究竟什麼樣的教養模式才能教養出令人稱讚的孩子。
本集節目邀請到愛的生活家節目主持人趙良慧女士,她將分享自己的教養經驗,如何培育令人稱讚孩子。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大手牽小手,老少樂融融】《風箏不斷線》2024-08-20(二)首播
因世代的變遷,家庭結構也因而有所改變。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漸漸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而被所謂的「新三代同堂」模式或「晚間父母」的家庭模式給取代。
祖父母代為照顧孩子,往往能促使代間關係更為親密。但不管是三代同堂或新三代同堂的模式在社會佔比仍不高,多數的孩子與祖父母是生疏的,也因而如何促進代間的了解與相處成了政府近年來極力推動的家庭融合工作之一。
本集節目邀請到616幸福工作站的吳明穎專員來分享在他們專案設計中,如何帶領孩子去接觸年長者並為獨居老人服務,並藉此讓少年與年長者的心彼此得著安慰與鼓勵。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馬來西亞與台灣學校教育的差異】《風箏不斷線》2024-08-13(二)首播
台灣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深受亞洲地區華人的喜歡,特別是東南亞各國華人學生在完成中學教育之後,多數皆有出國升學的傾向,而台灣不管是在生活環境上、教育品質及學費上也較佔優勢,甚至因社會文化與語言的更為相近,台灣成了亞洲地區華人留學的首選之地。
馬來西亞學生來台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一直都是亞洲各國榜上第一。然而,學程以及教育內容規劃上的不同,使得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甚或畢業後留在臺灣從事教育相關工作,對兩地教育上的差異有怎樣的觀察與新發現。
本集節目邀請到616幸福工作站的吳明穎專員來分享,身為馬來西亞僑生來台求學後,發現兩國之間教育的差異優缺點各是什麼。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搶進私中的門】《風箏不斷線》2024-08-06(二)首播
每年年底,全台各個私立國中總會展開熱烈的招生。這幾年私立國中的招生更是從扮演著主動的角色轉化成被動的角色,只因這幾年私中很搶手。
在早期當父母計劃將孩子往私立國中送時,超前佈署是常見的事,最晚總得在國小五年級時就需送往報考私中的補習班接受裝備與磨練。然而私立國中透過入學考試成為篩選學生的惡習被嚴禁杜絕後,私立國中不再是窄門難進,更不是有錢人家小孩的專屬私塾。
儘管受到少子化的衝擊,然而全台私立國中的報名人數卻年年創新高,甚至傳出學校超收狀況。本集節目將與聽眾朋友一起來聊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私立國中如此搶手。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聽到少年的聲音】《風箏不斷線》2024-07-30(二)首播
在成長過程中,人們總會不定時的被貼上標籤。好的、肯定的、正向的標籤多數人都喜歡。然而有些不好的,貶低的、負向的標籤沒有一個人喜歡。
因為了解全貌,才能不為別人貼上負向標籤;因為了解全貌也才能撕去貼在他人身上的負面標籤。面對觸法少年的標籤,當歧視眼光與漠不關心的態度被扭轉時,才能給多更多的機會讓觸法少年可以改變。
本集節目邀請到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會資源組王裕霖企劃專員來分享,如何讓撕除司法少年負面標籤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變成一個倡議讓更多人投入,也讓更多人能跨出一步開心胸去聆聽對方的聲音。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少年的聲音怎麼被聽到?】《風箏不斷線》2024-07-23(二)首播
人與人之間的認識與了解,是需要透過溝通的模式達成。但隨著手機使用的普遍,透過通訊軟件的對話與溝通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常態,甚至彼此就在身邊時,我們總也習慣不直接當面講,而是用手機藉由文字通訊來傳達與溝通。
然而面對面的對話其實是更讓人可以說得清楚講得明白。特別是司法少年及高關懷少年,他們不單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說說自己真實經歷的舞台,更需要有一個讓大眾可以看見及聽見他們生命改變的分享機會。
本集節目邀請到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會資源組王裕霖企劃專員來分享,他們如何抓住這群孩子的特質,帶領他們梳理自己的親身驗驗與故事,並勇於談論過去、改變現在,展望未來。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垮越海峽來求學】《風箏不斷線》2024-07-16(二)首播
三十年前台灣的教育改革為台灣帶來教育界的新局面。原本低錄取錄、大家拼了命、擠破頭也想進去的大學為之鬆綁,許多大專院校的升級與大學的廣設,讓台灣人人有大學讀,拿張學士證不再是難事。
台灣因大專院校密度之高,也讓鄰近許多國家的父母把孩子推進台灣就讀,甚至孩子自己本身在面對自己求學規劃時,把到台灣讀書這事列為自己人生的目標。                                      
本集節目邀請三位來自澳門及香港的朋友與我們分享,他們為什麼離鄉背景選擇來台求學,其中遇到的酸甜苦辣為合。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夢的形狀】《風箏不斷線》2024-07-09(二)首播
現代的青少年誕生在媒體時代之下,接觸到大量的影音成了十分容易的事,資訊的發達讓現代的孩子不再「追星」。網紅、素人反倒成為他們崇拜與追逐的夢想。
當數位貼近孩子們的心,人手一支手機的時代下,青少年因著對素人網紅的崇拜追隨,自媒體經營者傳遞的內容與信息成了青少年新聞與資訊吸收的主要平台與來源。相對自媒體的學習與經營也成了青少年當下最為熱衷的事。
本集節目邀請新北市少年培力園余灝弘專員與我們分享漫談:為什麼在資訊來得快、取得容易的時代中,孩子們的想像力相對被限制了,甚至向大人大談夢想的少年越來越少。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我以為是社工 其實是廚子】《風箏不斷線》2024-07-02
「社工」一個擁抱社會角落之處給予溫暖的代表。平常的他們總是為了服務的對象忙忙碌碌,除了要照顧個案的心境,辦理各式活動與團體帶領個案成長,更是要連結各方資源解決個案的問題。他們看盡社會不同的人生百態、不同的樣貌。
社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雖然他們用著熱血與專業,陪伴每一位個案走過這段最不容易的路。然而,在陪伴的過程中,社工的生命卻也不斷被滋養著。
本集節目邀請新北市少年培力園張穎欣社工及霍振偉社工,他們將我們一起聊聊原來社工需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歡迎收聽《風爭不斷線》。

閱讀全文:【陪伴少年走出逆境】《風箏不斷線》2024-06-25(二)首播
  聽到「逆境」這個詞就會讓人想到不順遂、苦難之事,這是所有人所不想遇到與面對的,總感覺要花好多的力氣去承接與面對、化解這迎面而來的種種。
  確實,面對處於觸法邊緣或正陷入司法的少年、或在學業上有著低成就或家庭失功能低落的少年來說,「逆境」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因為他們正面對著讓人無法呼吸喘氣的一堆不屬於青春年少應有的「逆境」環境。然而如何透過伴與關懷,守護這群逆境少年能逆流而上,並結合相關資源讓逆境少年的家庭也得到支持,家長也同步成長成了翻轉他們的關鍵。

閱讀全文:【勇敢回家是不錯的選擇】《風箏不斷線》2024-05-07 (二)首播
  「保母」是個歷史悠久的行業,更是雙薪家庭在缺乏親人可支援協助照顧孩子之下,年輕父母托育學齡前孩子最優先的考量與選擇。然而隨著新聞媒體時不時的爆出保母虐待事件,讓許多家長不管是在選擇居家照顧的保母或是送托育中心上,總有些許在決定上的不安及考量,也因而育嬰留停,成了父母在職場與家庭中的另一個選擇。

閱讀全文:【領受豐富,分享祝福】《風箏不斷線》2024-04-09(二)首播
  對於多數的兒少來說,問題行為的背後,總有著說不出的困難。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想當好孩子,使壞的背後多數是帶著家庭教養的不得已,以及學習上的不順利因素。
  田春生醫生帶著「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理念,在大學時期便與幾位同學開始資助貧困兒童。爾後在執業的診所內,因一個孩子屢次對內的偷竊行為,促發了關懷與了解的心。甚至因診所後院的大樹下,常是一群逃學青少年的聚集、窩藏之處,而帶出一份打造弱勢、高風險兒少庇護所的起程。
  本集節目邀請以琳之家急難救助中心創辦負責人田春生醫生,來跟我們說說以琳之家的故事,以及他如何領受豐富,分享祝福。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偏鄉部落裡翻轉教育的盼望】《風箏不斷線》2024-04-02(二)首播
在偏鄉、部落長大的孩子,總讓人感覺到他們十分的幸福。可以倘佯在大自然的懷抱裡,無憂無慮,沒有都市裡孩子生活般的緊湊,及學業競爭下的壓力。
雖然童年在鄉下長大是一種幸福,然而就因在偏鄉部落裡教育資源的不足與缺乏,讓踏入國中階段必需邁入都市就學唸書的孩子來說,在資源缺乏培養之下,他們在學業成績上常因為跟不上而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棄。「認命」、「這樣就好」似乎成了他們對自己一生的妥協。不敢為自己繪譜夢想,也成了偏鄉部落中孩子的牢籠。
苗栗鯉魚潭長老教會劉慕晨牧師及李雅慧師母,他們長年在偏鄉部落服事,本集節目他們將與我們一起來聊聊,基督教會在面對偏鄉部落教育問題時,可以如何為這些孩子帶出翻轉的契機與盼望,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偏鄉教育中需要的自由與奔放】《風箏不斷線》2024-03-26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許多社會不平等或差異的現象越顯越明。而城鄉間的差異也是許多民間團體以及政府在政策與方針上想要力求突破的點。
特別是兒少教育,城鄉教育的落差一直是個問題,雖然政府透過不同的方式或不斷的教改,希望藉此縮短城鄉教育差距。然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事,對偏鄉中的兒少家庭來說,其實不用比就已經輸了,只因教育資源的不平等與匱乏。
在面對都市化、少子化以及新移民的社會發展情勢影響之下,偏鄉學校的教育問題似乎也變得更加複雜及多元。苗栗鯉魚潭長老教會劉慕辰牧師及李雅慧師母長年在偏鄉部落服事,本集節目邀請他們透過所看見的偏鄉學校教育問題,以及偏鄉部落兒少的性情來談談偏鄉教育,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寶貝—我生命成長的養份】《風箏不斷線》2024-03-19(二)首播
全球多數國家連續幾年呈現人口替換停滯狀況,特別是亞洲地區許多國家,生育率逐年下滑,台灣更是在全球生育率中榮登倒數第一的頭銜。少子化所帶來的多項衝擊,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視。為促進提高生育率,台灣各縣市政府紛紛祭出熱騰騰的政策與補助。
明明台灣總體經濟是逐年上升進步的,生育相關補助也比以往利多,但許多時下進入婚姻的夫妻卻仍是不敢生小孩。除了認為生孩子後沒有自由,自認擔憂自己因教不好孩子而對不起國家社會外,最大的重點還是在經濟上的考量。即或有生育補助及各樣育嬰政育措施,但養育成本仍是十分的高昂,而補助也僅是杯水車薪。
本集節目邀請到生養三個小孩的路竹北嶺國小李雅欣老師,及生育四個小孩的咪樂手作工作室高秀卿老師來分享,年輕的媽媽為什麼有勇氣生養眾多,而其中甘甜苦辣為何?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從社會事件看少年事件處理法】《風箏不斷線》2024-03-12(二)首播
每當社會有不幸的犯罪事件發生,總是令人感到悲傷、憤概與遺憾。然而,這類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是意外,都有值得探究的課題。
特別是少年的觸法案件,往往與其教養及成長歷程有關;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會走上歧途,是長期受到家庭、學校、同儕、社區及社會環境對其身心的重大負面影養,直到觸法才被看見;少年尚有漫長的人生,此時若能予以導正,就有機會幫助少年轉化,使其未來對社會做出貢獻。
近來發生的少年重大觸法案件,《少年事件處理法》低刑責與處分後不列前科,令被害家庭及社會大眾感到不公,要求再度檢視與回修,然而是否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能使少年悔悟,以命償命就能使家屬得到補償與安慰?值得我們深思。

閱讀全文:【細談少年事件處理法】《風箏不斷線》2024-03-05(二)首播
2023年的12月25日在新北市發生的校園少年割喉案件震驚社會,除了令人痛心外,更讓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犯罪缺乏有效的防範作為及犯後輕罰,產生許多的困惑,甚至提出要檢討與回修「少年事件處理法」,更嚴謹地看待少年犯罪的法律責任。
《少年事件處理法》在第一條就開宗明義:「為保障少年健全的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特制定本法。」
對於多數人而言,或是站在被害者家屬的立場,面對同樣是殺人犯罪,成年人必須面對完整的刑事責任,而少年卻可減輕處分,大幅降低責任承擔,當處分結束,不會留下任何法律上或身份上的污點紀錄,因此,民眾不免擔心因為有《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護庇,反而導致難以懲惡遷善,且無法還給被害人一個公道。

閱讀全文:【用兒少故事倡議發聲】《風箏不斷線》2023-12-05(二)首播
人人生而平等,不管種族膚色、國家、性別,甚至宗教,每個人都應享有基本的權利,就連孩子也是。『兒童權利公約』中提到兒童有四大基本權益,除了生存與發展權、受保護權、受教育權外,還有一個參與權;此外,在『兒童權利公約』中,政府、民間、家庭在對於兒少相關議題的處理應秉持四大基本原則,包括:禁止歧視、兒少最佳利益優先、重視生命權、生存及發展權、尊重兒少意見。
過去,兒童的參與權常常是被忽略與剝奪的,傳統觀念認為「囝仔有耳無嘴」,乖乖聽大人的話即可,以致於兒少並沒有可以自由發展言論的權利與舞台。然而,隨著兒童權利公約的被重視、立法與施行,中央與地方政府極力推動兒少在公共政策上的參與,讓兒少獲得被「傾聽」、「重視」與「了解」的層面越來越多。
本集節目將由兒少故事倡議發聲者阿富,少年時曾經誤入歧途,透過社工的幫助,現在也正在學習助人專業的路上。近日與另一位有類似經驗的朋友,透過開播Podcast 「少年行,不刑」,分享更生少年生命轉折的歷程,二人是怎麼開始有此構想,並開始製播?以及期待帶給聽眾甚麼樣的內容?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

閱讀全文:【再選擇的路上與你相遇(下)-更生少年30年】《風箏不斷線》2023-11-07
1993年,位於臺北市新生南路的一間小辦公室裡,有著三位來自不同教會的基督徒,開始了關懷觸法少年的事工。
透過每週進入臺北少年觀護所與司法收容少年接觸,至陪伴離開觀護所的少年在面對沒有方向的生活,並看到他們在家庭與社區中的風險與掙扎時,這群基督徒因此嘗試發展各種服務,鋪陳了當今臺灣青少年保護與風險預防的專業工作基礎。
晃眼30年過去,目前發展出六大青少年工作領域,並在今年(2023)的11月2日至11月6日,歡慶30週年舉辦了特展,展場地點在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少年中繼職場—未來咖啡(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362巷22號),歡迎民眾前來參觀與互動,更多認識『更生少年』。
本集節目將由現任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秘書長江元凱,與我們一同來回顧更生少年關懷事工的緣起,以及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歡迎收聽《風箏不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