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20210526想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全球LIVE收聽 ↓

閱讀全文:【停止手機帶來的親子之戰】《風箏不斷線》2022-01-11(二)首播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這社會已呈現「人手一機」景象。智慧型手機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在家庭中引發不少親子之間的衝突。特別對家有青少年父母來說,智慧型手機、平板帶來了新型態的教養難題。
  對家長來說,是否要讓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平板這類的三C用品實在兩難。當父母決定給孩子開通一隻智慧型手機時,就需要抱著「給出去就收不回來的」心。或許專家學者都建議給手機的時間點能延遲至孩子越大越好,但孩子幾歲該擁有智慧型手機並無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否給予合宜的規範與引導。

閱讀全文:【從志工到助人工作者】《風箏不斷線》2021-12-21(二)首播
對參與社會公益這件事,許多數的人對「志工」與「社工」可能傻傻分不清,總是會把他們劃上等號。然而隨著教育部在服務學習領域的推廣及民眾對公益活動日益漸增的參與之下,志工與社工就不再被混為一談。反之對志工的無私付出獻上崇高的致意;對社工的專業也帶來一份敬重。
談到志工服務,大家往往還是會認為在有些政府部門、公益組織團體擔任志工的人,是一群閒暇的退休人士或家庭主婦,為了是打發時間附加透過擔任志工與其他人的生活圈可以有所連結。其實不然,有些人是在求學時期就投入公益志工服務,藉此學到新的知識、拓展視野與思辨能力,甚至習得廣域的技能,可與自己未來的職業與生涯發展有所銜接。

閱讀全文:【浪少年的友善職場】《風箏不斷線》2021-12-14(二)首播
這幾年,無論是政府或民間甚是企業都在重視環境場域的「友善」,舉凡友善校園、友善社區、友善職場、友善餐廳、友善農作……乃至友善城市。只要是對人、事、物有合理的對待,極力促使兩下有和睦關係,以乎都被冠上「友善」一詞。
當友善廣泛在每一個層面,處處都在營造友善時。對特定族群來說,友善一詞就對他們更顯得重要。更生人是被貼上有犯罪前科標籤的一群,以致重返社會進入職場困難重重,同樣的,對曾誤入歧途的更生少年而言,更能感受到被社會、職場拒絕的現實冷酷。因著司法的標籤加上無學歷又無技能,在就業市場上總是碰壁,以致迫使他們又走向「非法產業」。

閱讀全文:【浪少年有未來(下)】《風箏不斷線》2021-12-07(二)首播
有句話說:自我探索是一生持續的過程。
人在探索的階段都希望從許多的機會中認識到自己,或是從中有學習及有尋見的機會。近幾年來年輕人在就業市場上的挫敗與不適,往往是源自於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歡或沒興趣的工作。藉著探索,對迷網的社會新鮮人來說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616少年夢工廠每年針對失學失業或曾誤入歧途的孩子提供短期職業探索與學習,採用有趣的動態教學,讓孩子透過角色扮演、遊戲、實際操作體驗,也結合情境佈置塑造真實工作場域的情境氛圍,幫助孩子探索自己,找到生涯發展可循軌跡,成為助其正向發展、復歸社會的重要橋樑。

閱讀全文:【浪少年有未來(上)】《風箏不斷線》2021-11-30(二)首播
「尼特族」是指不就學、不就業、不接受訓練的年輕人,目前正被各國政府所重視,因為「尼特」是反映經濟國家在教育、經濟、勞動市場、社會政策的失衡現象,尤其在少子與高齡化的社會,每位年輕人都身負推動國家永續發展的重任。
台灣政府藉著多元的教育學程,期待讓現代的青年人朝適性、多元的方向發展,不再強調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更重視教育的實用性。在校的學子可以藉著校方的安排一探自己的性向與發展,但對於因故中輟或中離的少年來說,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就需要透過民間社福團體的力量幫助這群離校、失業、沒有方向的年輕人重啟職業探索的航程。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成立「616少年夢工廠」就是為了提供失學失業少年進行職業探索、體驗及庇護就業、輔導就業所開辦的服務,特別是經過司法處遇的少年,可以成為幫助他們復歸社會、重啟學習的橋樑。

閱讀全文:【創傷知情】《風箏不斷線》2021-11-16(二)首播
  聽到「創傷」這個詞您會想到什麼呢?或許直覺想到的是因著意外所帶來肉體的傷口與疼痛。然而「創傷」這件事並不單單只會發生在肉體上,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事,有些情節重大,有些反覆發生,就可能產生心靈上的創傷。若未覺察與調適,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行為模式、學習與社會適應產生長遠的影響。
藥物是肉體創傷最佳的治療,然而心靈的創傷卻是愛與了解才是最大的醫生。外界所帶來的傷害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事,但當下若有一個可以讓我們感到被愛、被支持,並可以依賴的「創傷知情」者,必能使我們能從心靈的創傷中迅速復原並重獲生命力。

閱讀全文:【祖孫情‧愛無限】《風箏不斷線》2021-11-09(二)首播

台灣正同時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變遷,加上科技產品的普及化,不同年齡世代的關係開始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也因此政府近年來積極的倡導「祖孫週」、「祖父母日」、「代間教育」等,期待不同世代間可以有更多的連結、表達愛與關懷。

年長者所擁有的智慧和生活經驗是穩定家庭及社會重要的力量,藉著不同角色功能的扮演角色內涵,祖父母的愛可以真實傳遞給年輕的世代,並與孫兒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相互學習。

閱讀全文:【蜜糖或毒藥-談教養中的獎勵】《風箏不斷線》2021-11-02(二)首播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用過獎勵來幫助孩子培養好的習慣或達到某樣成就。不可否認的,獎勵的效果大過責備及懲罰,它是對孩子表現的肯定,也會帶給孩子一股強大的動力與能量,若用得合宜,會使得孩子持續努力,並在行為上較為正向與樂觀,但若使用不當,也可能讓孩子變得現實、貪婪、利益動機重於關係,或學會使用不當手段來贏取獎勵。因此,父母如何在獎勵孩子的尺度上拿捏得以是門智慧,本集節目將與聽眾朋友來談談教養中如何運用鼓勵與獎勵,幫助孩子更有動力,同時保有親子間的真誠關係,使對孩子的獎勵是蜜糖而非毒藥。

閱讀全文:【雙失少年的希望與鍥機】《風箏不斷線》2021-10-26(二)首播
  在升學、就業都高度競爭的社會裡,當大家搶破頭想擠進優質學校或百大企業的台灣社會中,有一群孩子,因著成長過程缺乏適當的教養支持,學習挫敗,或因資源匱乏,在結束義務教育後既未升學也未就業,他們被稱之為「雙失少年」。
這群少年因為年齡限制,加上沒有學歷與職能或一技之長,在求職上處於劣勢狀態,大多數都多次經歷職場上的挫敗經驗,以致他們的工作態度常出現抗拒、衝突、退縮、逃避,甚至不願再次嘗試而成為尼特族,更糟的是有些為生計而冒險進入高薪、危險或不道德、觸法的工作裡。
本集節目將與大家分享及探討雙失少年在職涯上的希望與契機。藉著職涯探索及職業培訓不單讓少年能「知己知彼」並撇開「雙失」的負面標籤外,更能用愛與陪伴重建他們失落的生命。

閱讀全文:【愛遍滿地—愛心餐】《風箏不斷線》2021-10-05首播
  看似豐衣足食的台灣社會角落裡,仍有著不知下一餐在哪的群弱勢族群,近年來物價皆漲只有薪水不漲,更大大拉開國人貧富間的差距,對原本經濟就處於弱勢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COVID-19防疫下,也造成了多失業人口,其中許多原本就是月光族,如今更是只能以債養債。
源自於義大利拿坡里一間小小咖啡店的分享咖啡活動,漫延到了全球,處處開始響應愛心餐活動。在台灣許多愛心人士也加入了響應愛心待用餐的活動,透過支持一份餐點或飲料的價格,讓許多弱勢家庭中的兒少、獨居老人或有在經濟困境中難以溫飽的人,可以享用愛心餐點,使能繼續帶著希望活下去。

閱讀全文:【我要當老闆—青年創業】《風箏不斷線》2021-09-28首播
創業「自己當老闆」不僅是在職場中厭倦領死薪水或不甘聽命於老闆者的想法與計劃,更是許多年輕人的夢想。
想創業當老闆的原因,除了不想再為人打拼,希望自己能真正享有努力的成果,還有更多屬於自己自由與權利,充分地運用、掌控資源,以實踐自己的理念與夢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創業卻是一場無止盡的接力賽,從你決定跨出舒適圈、一頭栽進創業之路開始,一連串超出想像的挑戰將等待著創業者一一去發覺、突破與邁越。

閱讀全文:【父母的不當管教】《風箏不斷線》2021-09-21(二)首播
華人在養育小孩過程裡總有著「不打不成器」的傳統思維,認為要家教嚴格孩子才會聽話。雖然說父母對未成人年的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與義務,只要在合理與必要範圍內可以懲罰孩子,但往往有些父母在管教處罰時,是出於自己本身的情緒需要,用非理性及不當的管教方式對待孩子,而造成孩子身心的傷害。
家庭中最常見的不當管教就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不單只有肢體責打,言語、情緒暴力的殺傷力之大更是不容忽視。不管是肢體的責打或言語上的辱罵,對孩子的身體或精神上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與痛苦。

閱讀全文:【疫情下安置機構的活動】《風箏不斷線》2021-09-07(二)首播

在新冠肺炎嚴峻之際,每個人都變成了「御宅族」,這個用詞不再是宅男宅女的代表,而是人們在防疫之際最安全的行為。

宅在家,時間久了讓人悶得慌;宅在家,有限空間下活動也受限。宅在家的無聊成為每日重要的課題,特別對小孩來說無法忍受無聊的吵鬧也會使家長崩潰。

許多兒少安置機構在面對防疫,致使辦理實體活動受限,無法如往常一樣帶著孩子利用暑期上山下海,必需發揮創意讓宅在機構內的孩子在漫長的暑期中過得充實又富含有意義,這著實考驗著機構內的社工及生活輔導老師。

閱讀全文:【生涯規劃裡的岔路】《風箏不斷線》2021-08-31(二)首播
升學大考結束,收到學測成績單後是每位青年學子最煩惱的時刻,因為面對未來的人生決擇,科系成了他們與家長最燒惱的事。有的人清楚知道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心中已有屬意的科系。但也有些人腦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科系,將來要走什麼路。而往往父母所安排指定的那個方向卻是自己最不喜歡也沒有興趣的。
竣凱就是在父母決定下就讀了臺大法律系,因著不是出自於自己的選擇,且對自己的說話方式沒有信心,一開始就讀時對法律的學習並不熱衷。在對自己是誰、自己與其他人及環境等各系統是如何牽引互動反而更想探索了解之際,輔系選讀了社工系,更奠定了走上法律之路的明確性。

閱讀全文:【司法少年就業服務】《風箏不斷線》2021-08-24(二)首播
 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父母在能力許可下總是竭盡所能地栽培,期待幫助孩子有比他人更多、更突出的學習表現,使能在多變的社會中具備適應、發展與競爭的能力,能夠開創更好的職涯與幸福的人生。
然而觸法少年往往來自於缺乏良好教養支持的生長環境,很早就已放棄學習,過早不當社會化,當觸法並裁定處分後,更難回到校園或進入理想的職場就業,往往只能選擇「3D工作」(髒Dirty、險Danger、卑Degrade),難以穩定與營生,很容易再度觸法。因此,提供司法少年在安全、接納的環境下,接受職能與職業探索,提供適性的技能培訓,使其具備社會生存、適應的能力,是幫助司法少年良好社會賦歸、預防再犯的重要輔導、服務模式。

閱讀全文:【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風箏不斷線》2021-08-17(二)首播
 許多父母會想讓小孩學習音樂,因為學音樂的孩子會給人有氣質、有深度的夢幻與想像。除此之外,學音樂也是藝術與美感養成最直接的媒介。
有句話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這朗朗上口的話也成了許多父母心中的對孩子學音樂抱持肯定的態度。在人類大腦發展及身心醫學的研究中,確實學習音樂的孩子情緒比較穩定、專注力較高、焦慮感較低,出現偏差行為的機率也相對較低,然而這並不是絕對的,仍有一些關鍵因素。其中,父母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過程所給予的正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全文:【青少年犯罪與預防】《風箏不斷線》2021-08-10(二)首播
少年犯罪預防一直是各個國家的重點工作,畢竟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國家未來的棟樑。少年犯罪若不能有效降低,不單造成當前的治安問題,令人民不安,更傷及一國之根,後患無窮。
常言預防勝於治療,少年犯罪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年輕一代資訊能力的提升,涉及的層面更廣。除了社區的實體犯罪,更透過網路科技擴張。

閱讀全文:【帶出負向家庭的優勢】《風箏不斷線》2021-08-03(二)首播
  「什麼樣的家庭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提醒了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模式將會對他們一生造成巨大的影響,不當的教養方式,更會破壞親子間的情感與信任,甚至造形成關係的對立與傷害。
幾乎所有「父母」都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擔任父親或母親這個角色,沒有預習、沒有NG,必須一路走下去,往往就會循自己從小所接收到的教養、文化、生活習慣、價值觀、處事態度……等,摸索出自己與孩子的互動與教養方式。
非不得已,沒有人想當反派,總想在為人父母上成為最佳男女主角,卻常感力不從心,潛意識中往往延襲、傳遞上一代的教養方式,若此經驗不佳,可能再一次將家庭推至負向。

閱讀全文:【疫情之下的祝福】《風箏不斷線》2021-07-27(二)首播
安親班、補習班是在亞洲社會裡獨特的兒少課業加強服務與照顧的產物。在台灣社會不單單只有安親班、補習班而己,其實各縣市政府為了支持經濟弱勢、雙職、單親、隔代教養等家庭的孩子,提供有助適性發展的課後學習與照顧環境,結合民間非營利組織在許多社區中設置課後照顧據點,幫助家庭減緩兒少照顧與教養的壓力,並提供各種輔導、服務與活動,支持孩子有正向的成長與發展。
當孩子下課後來到據點,有關心兒少的社工,供應營養衛生的餐食,餐後在課輔老師及志工的陪伴下完成習作與溫習功課,並安排各種課外的成長團體與探索、學習活動。除了讓孩子下課後有一個安心讀書、等待父母工作結束回家的地方外,更帶領孩子探索自己,助其適性發展,促進身心健康。
然而因著COVID-19疫情,臺灣進入三級防疫階段,以致兒少據點必須暫停開放,孩子全天在家教育與生活,帶來的是親子間更多的相處與磨合,但這卻是開啟進一步家庭工作的契機。

閱讀全文:【疫情下更生少年的服務】《風箏不斷線》2021-07-20(二)首播
防止與降低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全球每個國家所重視社會議題,因為青少年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未來的主人翁,青少年人口的素質,是影響一個國家未來興衰的關鍵。
  正當各國因著新冠肺炎疫情進入警戒時,由於政策及民族性的不同,疫情發生之時,有些國家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在台灣,進入三級防疫後,少年犯罪案件似乎也跟著大幅下降,但不知是因多數民眾防疫在家,還是警力與社會關注過度聚焦疫情,這只有待防疫解封、社會恢復正常運作後,才能觀察出變化。然而在防疫期間,仍有一群收容在矯正機關的少年,持續有關懷與輔導的需要,並且此時正是輔導關係建立與觸發孩子產生遷善動機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