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s專欄:播出之後....
明年元旦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且殘留量高的內臟、與全齡美牛都進口,曾任農委會主委、臺大生農學院教授兼院長的陳保基憂心指出,吃豬內臟的進口國如歐盟、中國等,全都禁萊劑,且美國因不吃豬內臟,所以屠宰場衛生標準常是「不供人食用」等級,未來流入小吃攤,則國人愛吃的「黑白切」、滷味、大小腸、肝連湯、或麻油內臟,會有很大風險。
陳保基特別指出建康風險,「在蔡政府的食安相關報告都已證實此事」,「孕婦、坐月子產婦,常吃豬內臟,這些族群已經超過每日容許量將近九成」,「特別是對正哺乳的第二代,林杰樑醫師強調過,18個月以下孩子是無法代謝萊劑的」!他進一步說,不該忽略每年1萬9千噸的「豬雜碎」進口量,若要開放必須赴美國查廠,「否則很容易買到不符人食用的衛生標準豬雜」。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
閱讀全文: needs專欄【不「標」萊豬、又進「不供人食用」豬雜、還製造萊豬大賣機會?!前主委陳保基提食安原則 籲蔡政府「食安別分藍綠」】
共軍史無前例頻繁擾台幾成「常態」,會發生「趁美大選自顧不暇而共軍犯台」可能性?前陸委會副主委、現任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表示,「近年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他解釋說,武裝動員是源於想達到政治目的,一來逢明年七月共產黨建黨百年、又後年習近平極有可能將開啟第三個五年任期,再來,開戰易、終戰難,又現代戰爭是對國家財政實力與口袋深度的考驗,第三,要盡量減少第三方干預前完成目標;因此,在近年開戰,對於特殊時刻會有的例如歌功頌德、台灣人民也轉而擁戴習總書記等等目的,不但達不到、甚至可能反效果。
黃介正說,雖然說政治目的,稍為一想就有例如祖國統一、洗刷百年恥辱、解決歷任領導人的懸念、創造習近平的歷史功績等,但是,兩岸若發生軍事衝突,應是場惡戰,絕非「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也不會像克里米亞居民歡迎俄羅斯軍隊,對中共而言,台海戰事將是無法完全掌控的大變數。
川普vs.拜登,外交政策誰對台灣好?黃介正指出,牽涉因素甚廣,「但即便連大打『台灣牌』的川普連任,勢必都對整體政策重新規畫與檢討」;拜登的情況不同,首先他年紀較大,再來支持者與幕僚群都是極端厭惡川普的人,所以會有「撥亂反正」的心理,因此政策調整不管是國際或亞太或印太,都需要時間,所以若換黨執政,則新政策要到明年夏天後才會清晰。
黃介正解釋若是川普當選會有的變局,第一,是思維不同,因若總統任期僅兩任,第一任目標常是連任、第二任目標是如何離開;再來是團隊不同,通常第一批常是金字招牌,往往是最菁英的內閣,但並非人人都以公職作為畢生榮耀,且大部份美國政務官不會陪老闆走到最後,並美國公職的待遇比民間要低太多,因此官職一段時件後即投入民間企業的為數不算少;第三是卸任後的資源,因川普家族企業,應該不大可能永不碰觸中國市場/工廠,所以,對陸關係的經營,這應該是另一考量。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
(整理自2020-10-6 & 10-13首播《知心人語》,由王伊妮撰寫)
賴宇凡來自於外交官家庭,台灣出生,九歲到十一歲,以及高中在美國受教育,高中畢業後回台灣就讀政大新聞系,畢業後赴美成家,數年後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
她因為在女兒的學校擔任諮商輔導師的翻譯,感到需要受專業訓練,乃到加大進修碩士,畢業後成為職業心理諮商師,且獲得難得可貴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至上海研究一年。
去上海之前,甫滿而立之年的宇凡身體比正常超重約30公斤,有高血壓,糖尿病與氣喘,健康開始亮紅燈。她為求減肥,一直飲食清淡丶多菜少肉且拼命運動,但一無成效。到了上海之後,當地的家務保姆很能幹,堅持用農村出的好食材作菜,並且使用豬油,連肉湯浮油也不撇棄。宇凡多次勸阻無效,也因為菜肴實在可口,便習慣了餐食中加入肉與脂肪。不意在一年屆滿回美時,反而瘦了十幾公斤,身體的症狀都消除了,這令她大惑不解。
回美之後,她回到心理諮商專業。宇凡習慣在面對憂鬱症病患時,先問候家常並記錄對方的飲食內容。她驚奇地發現許多症狀嚴重的病患是全素食者vegan,在經各種治療後不能改善症狀,她開始勸進均衡飲食,無一例外地在一段時間後看到了對方康復。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
(摘錄自2020-09-22& 09-29 所播出《知心人語》,由陳瑋撰寫)
葉匡時的產官學三棲斜槓人生,讓人們能夠這樣瞭解他:國立大學系主任級教授、企業總經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首長、學社的執行長與理事長等,他笑稱這些都出自他的性格,喜愛親手做工、而非動嘴指教。
而這些綜合所成的能力,讓我們能把又大又難的關鍵議題請教其觀點:新冠疫情後產業發展受重創,連11/3大選在即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都染疫,又中美衝突全面化,二戰後「自由經貿地球村」的架構將變?變局當中不變的追求,凡人皆期待能「做甚麼像甚麼」,但管理與領導,不是食譜做菜,那甚麼是一以貫之的基本功?台灣最在乎的三件事,台海安全、經貿發展、國際尊嚴,但現況都很難與作為聯合國五常的「北京臉色」完全脫鉤,那是要「以戰求和」或「擴大互信交往」?
〈G2衝突,葉:若爆發核武戰爭則可能終結人類文明〉
談起中美角力與世界變局,葉匡時分析,兩國至少底線是不發生戰爭,因兩國都有核武,互相保證毀滅,可能人類文明就於此終結也說不定;在沒新冠肺炎,中美就已經交惡,而疫情讓一切更加速,例如川普甩鍋疫情給大陸,又本來老美就想撤製造業回美國本土,所以供應鏈會縮短,且認知到單一集中於中國會風險很高,工廠應改設不同地方。這並非表示中國製造會大幅外撤,而是更多製造業會有備援、不單只在中國、可能在歐洲與東南亞,以應不時之需,這也例如說,美國在思考,目前九成抗生素都來自中國製造,應該要調整。他進一步說,然而,不能小看共產黨自我調適能力,接下來的調整值得觀察,並且因其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而且有自給自足能力、各行各業能力世界最完整,自我再生能力很強」。
為什麼「偉大復興中國夢」實際卻成「世界反中浪潮」?葉匡時以為,很大因素是中國崛起後,太不自量力、讓人害怕,「例如一帶一路,純做基礎建設,後來讓人覺得其還將意識形態治理制度等輸出」,而中國製造2025的雄心壯志,與鄧小平韜光養晦大不同,加上喪失了一國兩制真義去香港抓人、與泰國邊境抓人,形象不大理想,並且習大大對內於人權與言論和異己的壓制,國家主席「兩任制」變成「終身制」,惡化中國形象,是轉捩點,使整個歐美對其不抱希望,甚至擔心著:中國夢,會是侵略世界嗎?
〈兩岸衝突白熱化!葉:化解的起點是交流,靠美日介入非正辦,他們將自己國家利益放在我們之上〉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
(文章整理自《知心人語》2020-09-08、09-15播出節目,由王伊妮撰寫)
對於主修歷史的人,故宮博物院無疑是最好的就業選擇,而在書畫處任研究員數年之後,能夠考上公費到世界上最頂級的研究藝術考古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就真的是好的無比的機會了,朱惠良教授當年就是這個幸運兒。
博士學成歸國後,她依舊回到故宮,在普林斯頓學習的歐美藝術史理論及研究方法,使她在書畫文物的鑽研中更能關注藝術品當時社會文化與經濟背景,力求能見樹又見林,使研究成果更為豐富而飽滿。
而在國外留學的四年多,台灣的民主運動激勵了她對政治的關注,回台六年之後,因緣際會她獲選為第三丶四屆立委,兩個任期中她推動了博物館立法,公共電視法,保住了三峽老街。
2008年她重回故宮,由靜態的書畫處走向面對國人的第一線:教育展示資訊處,甚至還要兼顧到故宮的的新功能:休閒娛樂。
故宮當時除了接待每年佔國外觀光客六成的訪客丶國內分齡教育的學生丶及親子團隊之外,館方亦對特殊人群:如聽障人丶受刑人丶中輟生丶觀護所青年等,設計合適的展覽及互動課程。
今天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都在努力成為市民休閒育樂的去處,因為博物館決不能只是一個儲存國家重器的庫房,而是要成為人民的生活空間。學生要來上課,遊客要來看翠玉白菜丶五花肉,要吸引市民來玩耍,作DlY,看表演……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
(整理自2020-08-25 & 09-01播出的《知心人語》,由陳瑋撰寫)
你厭倦了政治人物只追求「政治正確」這個「民主選舉副作用」了嗎?
百年難遇的世界變局中,兩岸和平被扣大帽成「卑躬屈膝」雙手投降;「民主進步」竟邁往貪腐專制、但反對黨忙於「對外監督外行、內鬥倒很內行」;當中美衝突升級而專家憂恐於台海一戰、我三軍與募兵醜聞竟頻傳、只剩「1450網軍」國內外猖狂;這場目標在於「台灣民主、兩岸和平、讓人民過好日子」的追求路上,眾多熱切都投射到了羅智強的身上──在如今「二代」林立的政壇罕見地布衣出卿相,青年才俊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卻一度落入敵意環伺且仿若棄子的光景;宮廷文化又被年輕世代視作「老又紅」的國民黨,如今任命他「百年老店展新血」革實院院長──打不垮!不怕事!成了大家對羅智強的印象。
〈高雄市長補選得票不到三成基本盤……羅:我當「永遠的行動派」〉
當高雄市長補選慘敗到連基本盤都沒達標,沒有意外地,國民黨內部用力互相檢討的聲浪再起。不過,羅智強說他寧願當「永遠的行動派」,市政國政兩肩挑,馬上宣布「還我公投」環島連署行動,在補選結果不到一周之內展開;過程不是坐在黑頭大車吹冷氣,而是輕騎簡從,騎著電動機車,焰陽與風雨下兼程的一天趕兩場,環台本島19縣市開講。
羅智強說,最喜歡中山先生所說「革命從方寸做起」,他說,雖然黨內既有文化大家都知道,但我覺得反求諸己,我把國民黨當作一片畫布去揮灑。其實,他的穿著已經解釋了這句話,如同大家在車水馬龍街頭上,會看到他身穿不怕髒的深色T-shirt與耐操的便鞋,這氣場,很不「國民黨」?噢不,很像中山先生革命時領導的國民黨!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
彰化血清調查陽性率僅萬分之八證明台灣社區安全,也再次為中央指揮中心所指逾81%確診者都為境外感染來背書,因此台灣的防疫可謂決戰邊境!
面對國際間秋冬疫情再起的警訊,「無症狀感染者指尚未檢測前、包含沒症狀、與症狀前,這種類型比例占40%-50%」, 曾任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的陳秀熙教授指出這個比例,並舉例說,之前的泰國移工、日本女學生、比利時工程師,即是沒症狀的,但其傳播力也比較低。
因此,對於「入境普篩」的建言聲浪、與現行「症狀篩檢」做法,陳秀熙另提出主張「入境精準檢測」,他解釋說,這是對不同國家、不同區域,先做風險分層、再做檢測措施,例如從菲律賓和印度高疫情區回國,除了檢測之外,在居家檢疫時間,或許可能要比其他人更長。
面對每兩位中有一位隱形感染者的高比例,之前南韓大邱爆發疫情後,就以大量的快篩及大數據來成功控制疫情,美國也如法炮製,我國目前仍不做快篩普篩合適嗎?陳秀熙說,我們當時的政策是很正確的,之前南韓之所以快篩是因大流行,跟我們狀況不同,當時他們不快篩、會無法阻斷第二波、第三波;他接著說,「但現在我主張入境精準檢測,是因全世界疫情高漲,即使在還沒發生症狀就找出來,就知道感染源並追蹤接觸者」,「現在是時機這麼做,這對於經濟復甦與開放邊境,很有意義。」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
閱讀全文: needs專欄【決戰邊境!台大公衛陳秀熙:「隱形感染者」每兩人就一人,『入境精準篩檢』不只防疫、也有利經濟復甦】
被當作「政治馬蜂窩」以待的核電除役諸多難題,民間產學已攜手從否對到自力。
核一二廠將分別於2019與2023年陸續除役,告別核電後的下一步,北海岸該「核」去「何」從?位居台灣最北端的北海岸,本有瑰麗的海岸、山林、聚落獨有文化,但過去40餘載,除了人口老化與外移、嚴重的世代斷層,還有兩座核電廠。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陽光海岸、綠益創生」綠能公益計畫,希望核電除役之後,能在北海岸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因此邀請社會大眾透過捐款與出資的方式,推動國境之北的屋頂太陽能公民電廠計畫,集結大眾的力量,支持綠能發展,太陽能電板將置於「金山皇后鎮森林」露營區。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身為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與文化資產保存發起人,他表示,北海岸有其「地方專屬DNA」,「但過去都是犧牲體系、盼轉為支持的體系」,居民只能默默承受核電與核廢料帶來的污染與風險,他解釋說,北海岸原有山海豐富風景、珍貴的人文特色,但過去的經濟發展,其實建構在邊陲聚落的犧牲,如今雖然核電開始陸續除役,然而也因此發現國家在核廢處置法令並不周全、核廢料至今仍沒有最終處置場,未來北海岸的核廢料到底要去哪裡,依然需要各界關注。此外,核電並不是開始除役就可以放心,除役期間長達25年,後續的安全、人力、資源規劃,都需要持續監督與重視。儘管北海岸在發展光電上有著先天不利的因素(日照率較低),我們仍舊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地方參與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不再依賴集中式的大電廠,而是透過民眾發起、自主參與發電的綠能公民電廠,將其發電收益共享給社會。若北海岸的環境條件都能發展太陽能電廠,相信台灣各地都能做到,這個國境之北的公民電廠,將扮演重要的領頭羊,也是未來北海岸能源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
- 詳細內容
- 分類: needs專欄:播出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