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20210526想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全球LIVE收聽 ↓

閱讀全文:【帶出負向家庭的優勢】《風箏不斷線》2021-08-03(二)首播
  「什麼樣的家庭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提醒了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模式將會對他們一生造成巨大的影響,不當的教養方式,更會破壞親子間的情感與信任,甚至造形成關係的對立與傷害。
幾乎所有「父母」都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擔任父親或母親這個角色,沒有預習、沒有NG,必須一路走下去,往往就會循自己從小所接收到的教養、文化、生活習慣、價值觀、處事態度……等,摸索出自己與孩子的互動與教養方式。
非不得已,沒有人想當反派,總想在為人父母上成為最佳男女主角,卻常感力不從心,潛意識中往往延襲、傳遞上一代的教養方式,若此經驗不佳,可能再一次將家庭推至負向。

閱讀全文:【談家庭中的品格教育】《其實你不懂我的心》2021-08-02、08-09 (一)22:00首播
108新課綱中,特別強調了「品格教育」,品格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又應該怎麼教呢?
那麼多好的品格中,有哪些是特別重要的嗎?在家庭中我們能提供給孩子什麼樣的品格教育呢?
其實,品格不外乎生活的體驗、實踐,而品格教育的養成更是長期投資!

閱讀全文:【異鄉人 醫路難行】 《愛在他鄉》 2021-08-02(一)首播
通常,移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會受到幾個因素影響:長時間的過勞工作(如:產業移工的加班、家庭類移工沒有休假)、工作與環境的適應不良、工作姿勢不當的傷害、在地融入&語言不通的壓力、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等,甚至可能遭受性侵或職場暴力。因此,移工的生理與心理,都面臨如何健康維護與醫療診治的剛性需求。所幸,只要合法在台工作的外籍移工,都是被納入健保的保險對象。
然而,根據有關移工就醫的相關研究指出,移工在就醫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障礙。首先是因為語言隔閡,導致醫療資訊不對稱,使醫療資訊無法順利取得;其次是使用醫療資源時的可近性(就醫時所耗費時間、距離等);再者,對移工而言,當然也會考慮金錢支出成本(交通費、醫藥費及請假扣薪等)。讓移工看病醫療其實只是治標,若能充分提供健康知識與疾病防治資訊予移工,則有助於移工建立良好的生活飲食與衛生習慣,從而調整自己的健康行為、降低患病機率,才是治本之道。

閱讀全文:【背後推手---輪椅怎麼推?】《相知相伴》2021-07-30 (五)首播
受傷、疾病、老化、虛弱無力,都可能須要短暫或長期使用輪椅。
幫忙推輪椅到底難不難呢?
本集節目讓我們介紹推輪椅的小技巧及注意事項,學會觀察路況、行進倒退、借力使力,讓上下斜坡、跨越門檻、避開凹洞都能安全順暢!

閱讀全文:【在壓力中用愛教養】《愛你不孤單》2021-07-28(三)首播
世界名著《小王子》當中有一句名言:「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只是記得的人不多了」,我們可能已不記得自己身為孩子時的害怕、無助,但是當我們擔任親職角色時,孩子的某一些表現就觸動了我們過去的經驗,於是我們用焦慮來回應孩子,對孩子說出口的卻是責罵與羞辱,無意間傷害了孩子,也引發孩子的封閉或反抗,親子關係成為兩條平行線。
為人父母有許多生活壓力,也帶著許多成長的傷痛,先覺察自己的傷痛與壓力,理解自己,才能幫助孩子,進而幫孩子也理解自己。

閱讀全文:【最在乎的人傷我最深---家庭中需要面對的關係課題 Ⅱ】《愛的方程式》2021-07-28(三)20:00首播
家人間爭吵的話語是最傷人的,因為彼此都知道什麼是對方最在意的痛點。今天我們請珮瑜來分享家庭中哪一種關係吵得最兇?在服務的個案中,有哪些是印象深刻的家庭爭執?要如何解決恢復關係?

閱讀全文:【未來20年後,孩子面臨的職業世界是怎樣的呢?】《讓天賦發光》2021-07-27(二)21:00首播
隨著時間的往前,
從我們的生活中可以發現許多事物一代一代的在轉變,許多的生活方式也和以往有許多的不同,面對未來的世界,除了擔心自己是否能有好的適應,當然更希望的是我們的下一代,能有好的發展!
我們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那麼重要的就是我們當下對孩子的教育
到底該如何陪伴這些孩子呢?
今天就讓孫老師帶您一起看看!!
讓我們一起勇往直前吧~~
1. 甚麼是教育?
2.未來到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
3.2040年的職業環境應該是這怎樣的呢?
4.應該給未來孩子的改變的變化是甚麼考呢?
5.下一代應該追求的是甚麼?
6.未來世界的主人翁,需要甚麼教育?

閱讀全文:【疫情之下的祝福】《風箏不斷線》2021-07-27(二)首播
安親班、補習班是在亞洲社會裡獨特的兒少課業加強服務與照顧的產物。在台灣社會不單單只有安親班、補習班而己,其實各縣市政府為了支持經濟弱勢、雙職、單親、隔代教養等家庭的孩子,提供有助適性發展的課後學習與照顧環境,結合民間非營利組織在許多社區中設置課後照顧據點,幫助家庭減緩兒少照顧與教養的壓力,並提供各種輔導、服務與活動,支持孩子有正向的成長與發展。
當孩子下課後來到據點,有關心兒少的社工,供應營養衛生的餐食,餐後在課輔老師及志工的陪伴下完成習作與溫習功課,並安排各種課外的成長團體與探索、學習活動。除了讓孩子下課後有一個安心讀書、等待父母工作結束回家的地方外,更帶領孩子探索自己,助其適性發展,促進身心健康。
然而因著COVID-19疫情,臺灣進入三級防疫階段,以致兒少據點必須暫停開放,孩子全天在家教育與生活,帶來的是親子間更多的相處與磨合,但這卻是開啟進一步家庭工作的契機。

閱讀全文:【Hope & Possibility 一起來路跑】《相知相伴》2021-07-23 (五)首播
參加路跑一定要用雙腳跑嗎?
身心障礙朋友如何參加路跑呢?
最近在紐約中央公園有一場特別的活動,是第19屆「Achilles Hope & Possibility® 4M」路跑賽,許多身心障礙朋友紛紛走出戶外,共襄盛舉。
為了紀念《美國身心障礙者法案》(ADA) 簽署31週年及身障者驕傲月,這個賽程別具意義。穿戴義肢的跑者、輪椅運動員、視障、聽障、自閉症及許多身心障礙朋友,加上陪跑員及支持者,能參與整個過程,就是極大的光榮!

閱讀全文:【凡走過 必留下痕跡】 《高年級資優班》 2021-07-22(四)首播
「凡走過 必留下痕跡」,這裡說的「凡走過」有兩種意涵;一種是為自己做過的,另一種是為他人做過的;也可以從兩方面來體認,從時間來看,就是那些曾經的日子,那些經歷的人事;從空間來看,就是我們留下的有形之物,例如:相片、文章、歌聲、影音、日記…等等。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主角既然是自己,這一生的代表作何在?
走過職業生涯的朋友,擁有豐富職場歷練、純熟專業技巧與知識經驗,不妨有系統的將知識技巧以層級、流程來完整建構,以做為傳承範本,使更多人因此受益,大家共好;這時候的"讓生命不留白"這句話,就有了更具生命力的詮釋。這其實是同時為自己而寫,也是為"影響力"而寫。

閱讀全文:【最在乎的人傷我最深---家庭中需要面對的關係課題】《愛的方程式》2021-7-21(三)20:00首播
「我的家庭真溫暖,整潔美滿又安康......」這個大眾都期待的家庭美好,但往往最讓人受傷的是家庭中的爭執與問題。
家庭關係是需要花心力去經營的,我們以發展學理論的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來看家庭中需要面對的關係課題,以及挑戰與危機。

閱讀全文:【疫情下的溫暖】《讓天賦發光》2021-07-20(二)21:00首播
隨著疫情的蔓延,人們的生活型態也有許多的改變,對於弱勢族群,更是一大挑戰。
面對艱難得疫情環境,他們又該如何呢?到底他們經歷了哪些?
今天孫老師特別請到了天行者的李昌萬會長,就讓李會長和孫老師帶我們來看看吧~
1.疫情對弱勢族群的衝擊與影響
2.天行者為何要每晚發送便當給街友?

閱讀全文:【疫情下更生少年的服務】《風箏不斷線》2021-07-20(二)首播
防止與降低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全球每個國家所重視社會議題,因為青少年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未來的主人翁,青少年人口的素質,是影響一個國家未來興衰的關鍵。
  正當各國因著新冠肺炎疫情進入警戒時,由於政策及民族性的不同,疫情發生之時,有些國家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在台灣,進入三級防疫後,少年犯罪案件似乎也跟著大幅下降,但不知是因多數民眾防疫在家,還是警力與社會關注過度聚焦疫情,這只有待防疫解封、社會恢復正常運作後,才能觀察出變化。然而在防疫期間,仍有一群收容在矯正機關的少年,持續有關懷與輔導的需要,並且此時正是輔導關係建立與觸發孩子產生遷善動機的關鍵時刻。

閱讀全文:【談家庭紀律】《其實你不懂我的心》2021-07-19(一)22:00首播
詩人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被稱讚家教好,但如何有效管教孩子呢?在無條件的愛跟有紀律的管教中取捨,仍是許多父母的兩難。

閱讀全文:【異郷也能成為家郷?】 《愛在他鄉》 2021-07-19(一)首播
何謂家鄉?家鄉,是文化地理學上,一個民族世代流傳且富含文化意義的概念;若視為一個常用名詞,隱含著包括個人的籍貫、戶口所在地,或是指自己的家庭定居地,以及成長的地方;以特定用語來說,家鄉又常被稱作母國。異鄉則是指外地、外鄉,也可以當作是"家鄉"的反義詞。異鄉人初到陌生之境,很容易將新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如意、不順利,直接歸咎於新環境;在異鄉受挫折、委屈和適應不良的日子裡,也會更加的思念故鄉的家人、所愛的人。這種思念,往往是因為懷想起,在家鄉時,那些自在、安全、有人可以愛&被愛的熟悉圈。

閱讀全文:【行走江湖 要學武功】 《高年級資優班》 2021-07-15 (四)首播
在就業市場上,即使各產業仍釋出不少工作機會,但中高齡及高齡者往往會因為本身的條件受限,以及工作所需技能的不足,使得就業之路較易受阻。但根據國發會推估,2020年每10位工作年齡人口中,有4位是45-64歲的中高齡者,到了2040年將轉變為「每2位即有1位為中高齡者」。按此推估,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似應超前部署,提早做好未來的就業準備,並以提升技能與學習新技能為起始出發。

子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