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20210526想讓您聽見希望和感動的聲音

全球LIVE收聽 ↓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當尊重缺席,生命會如何?】《關鍵心生命》2025-04-18(五)首播
你常有這樣的情況嗎:
⯑自我懷疑、自我批判
⯑容易焦慮、過度解讀他人言語
⯑無法為自己設界線、過度討好
⯑情緒壓抑、不敢表達需求
他們可能在反映你的內在信念:「我不重要」、「我不夠好」、「我沒有這價值」⋯。而這些信念是從哪裡來的呢?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為何人人都需要被尊重?】《關鍵心生命》2025-04-11(五)首播
近年來校園、職場霸凌不斷被報導,Me Too運動引起各界譁然,似乎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已被遺忘了。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最基本的態度,我們可以不欣賞某個人,但我們卻必須尊重每一個人,因尊重是人們共有的基本需要。為何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尊重呢?因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有一顆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尊嚴,當一個人被尊重對待時,就會擦亮他心中的那一顆尊嚴的鑽石,會讓他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以致可以快樂地做自己。
然而,什麼是「尊重」呢?在尊重以先,需要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且都是有價值的」,具備這樣的信念,人們就比較容易接納異己、包容差異、且不輕看每一個人。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歸屬感的尋回】《關鍵心生命》2025-04-04(五)首播
當我們常覺得自己的心無處安放,在團體中又無法融入,處在人群中卻咀嚼著孤單⋯,那有可能是我們失落了內心的歸屬。我們曾在哪裡迷失?又該如何找回失落的歸屬呢?
歸屬感是我們的基本需要,它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無法從意識中去判讀我們是否有歸屬的缺失,但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顯現的問題去覺察與探索。合一療法創始人龔岩老師的名言:「問題就是答案」,當在家庭、學校、團體、職場中容易出現不安、侷促、緊張、焦慮、孤單等情緒,就可能有歸屬感缺失的問題,可以跟隨情緒的信號,去探索情緒下面深層的心理狀態。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歸屬感的失落】《關鍵心生命》2025-03-28(五)首播
你是否在人群之中,常覺得自己無處安放、侷促不安?這可能是歸屬感的缺失。歸屬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卻非每個人一定擁有。
當嬰幼兒的成長歷程中,主要照顧者的突然更換、離席,形成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或照顧者未給予足夠的接納、關懷,甚至施加語言、肢體暴力。或在年幼時,常常經歷環境的變動,飽嘗在陌生環境的不安與焦慮。都容易失落歸屬感。
童年時失落歸屬感,成長後內心容易出現不安與焦慮,強烈的自卑感會使人退縮、封閉自己、產生社恐。還可能形塑孤僻、高冷,防衛、不信任人的性格特質。如何在養育孩子的過程建立孩子的歸屬感?又如何發現自己失落了歸屬感?歡迎收聽本集《關鍵心生命》!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歸屬」是生命中的基本需要嗎?】《關鍵心生命》2025-03-21首播
你是否常感到:身處在群體中,卻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有些人可以很快地融入團體或新環境,有些人即便在熟悉的環境中,卻總覺得拘謹、不自在,甚至感到焦慮?關鍵就在於歸屬感。歸屬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它如同陽光與空氣,滋養著心靈,也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
亨利・塔傑費爾(Henri Tajfel)認為,人們透過群體歸屬來塑造自我認同,並影響其行為與價值觀。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成長環境中被接納、被喜愛,就可以產生歸屬感,並塑造自我認同,建立自我價值。當人們肯定自我價值,便可以感受安全、愉悅與幸福。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缺愛症候群的自癒之路】《關鍵心生命》2025-03-14(五)首播
您是否總是感到不被愛、害怕親密關係,或是在人際關係中反覆受傷?您的青少年孩子是否正沉迷網路遊戲、缺乏學習動力、出現憂鬱症狀?這可能是「缺愛症候群」的影響。
「缺愛症候群」多半因為童年時期的成長環境,父母冷漠對待、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未給予足夠的關愛。或是因父母離異孩子由第三者撫養、孩子被拒絕、身體或語言暴力對待等造成。
如何從「缺愛症候群」找到自癒的路呢?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缺愛症候群】《關鍵心生命》2025-03-07首播
「被愛」是人人都擁有的基本需要,在生命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還塑造我們的自我認同、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
若個體在童年時期,未能獲得父母足夠的關愛,或在成長過程中常處於孤獨與情感匱乏,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與行為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缺愛症候群」(Love Deprivation Syndrome)。
缺愛的人可能會形成低至尊與自我否定的人格,生活中常容易有受傷感,即所謂的玻璃心,嚴重者會容易自殘或有輕生念頭。還有些會出現強烈的不安全感、渴望關注、害怕被拋棄,在親密關係中容易過度依賴。但另有些也可能因在成長過程長期缺愛,形成了自己不需要愛的錯誤認知,在關係中容易抗拒親密,保持疏離。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如何擺脫不安全的陰影?】《關鍵心生命》2025-02-21(五)22:00首播
「安全」是每一個人都共有的基本需要,缺乏它會讓一個人在生活中常常處於擔心、憂慮的狀態,例如擔心自己罹患不治之症;擔心發生危險;擔心天災突然造訪,在關係中也會患得患失,常會害怕自己不被喜歡,害怕愛自己的人無預警的離開⋯。
若內心缺失安全感,要如何擺脫「安全」缺乏的造成的陰影呢?安全感缺乏,大多源於早期生命經驗的創傷或匱乏。俗語說「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站起來」,所以要擺脫安全感的陰影,還是需要回到童年的創傷經驗中,釋放恐懼、害怕的情緒,以重拾安全的信心。
但安全感缺乏造成的原因,通常隱藏在潛意識當中,不容易被發現。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安全感缺失對生命的影響?】《關鍵心生命》2025-2-14(五)22:00首播
今年冬季許多人因心肌梗塞或病毒感染驟然離世,女藝人大S的璀璨生命也在瞬間戛然而止,讓我們對生命的無常深有感觸,也造成了不少人內心的衝擊。甚至有些人內心引發了強烈的不安感,對於自己及身邊人生命的安危,陷入更多的憂慮。若是不安的情緒已經造成生活的影響,那就顯示了內在可能對生命有著許多不安全感。
內在的不安全感不容易被我們察覺,但在我們的生活或關係當中,卻有很大的影響力。除了對生命的不安全感,另有對人身的不安全感,在生活中會讓我們花很多的心力去注意自己或重要他人的健康,過度保護也可能限制了自己或家人的行動。過度擔心帶來的焦慮,也容易引發關係上的張力。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安全感來自甚麼?】《關鍵心生命》2025-02-07(五)22:0 0首播
在人的基本需要中,「安全感」也是一個非常底層且不可或缺的需要。若缺乏安全感,內心便失去安穩與踏實,在心理上很容易產生憂慮、不安、擔心、害怕甚至引起焦慮、恐慌的情緒。
安全感,包括了人身的安全感、財務的安全感、健康的安全感、關係的安全感。缺乏人身的安全感,常會擔心出入的安危,在財務上缺乏安全感,容易以賺錢為人生目標,並有掌控財務的慾望。缺乏健康的安全感,常常憂慮身體的健康,甚至可能罹患慮病症。在關係上缺乏安全感,可能採取疏離或掌控或討好或暴力的人際互動模式。
這些安全感的狀態皆源於童年時期的成長經歷,關係上的安全感,在心理學中稱為依附關係的型態,是在生命更早期的六個月至十八個月之間,主要照顧者與嬰兒互動的狀態而決定。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原來「活下去」是每個生命的基本渴望】《關鍵心生命》2025-01-31(五)22:00首播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到了人類有不同層級的基本需求。使人們對生命的共同需求與行為動機有了更多的認識。無獨有偶的,合一療法理論論述中也提到了人類八層心理動力中,有一層動力「基本需要」是人類共有的。包含:生存、安全、被愛、歸屬、親密、尊重、身份、自我價值。本節目將會在未來各集中陸續介紹。
本集先談「生存」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與生理的滿足有最直接的關係,人類健康的五個代表功能是自如的「吃、喝、拉、撒、睡」。若要能自如地完成這五項基本功能,需要很多條件配合。 雖然它們看似生理的功能,但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對他們都產生了影響。而當這些功能無法順利滿足時,也相對會影響心理的發展。尤其是童年時期生理需求產生匱乏時,不但會使其內心隱藏著生存的威脅感,也會產生某些程度的不安全感。而這些不安全感又會影響長大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模式。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如何擺脫非理性信念的桎梏】《關鍵心生命》2025-1-24(五)22:00首播
《信念的力量》作者提出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的新思維—操控生命的是信念而非基因。信念對生命既然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非理性信念勢必成為生命的桎梏。
如何讓生命脫離非理性信念形成的桎梏呢?信念的形成來自於過去的教育與經驗,越是早期形成的信念,我們越深信不疑。因此要改變非理性信念是需要一段歷程的。
首先需要去發現隱藏在我們生命中的非理性信念,因為它隱藏在潛意識中,不容易透過意識來覺察它,但有一項生命的禮物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不合理的信念,那就是情緒。非理性信念很容易讓我們對人事物產生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解讀,進而引發我們的負面情緒。所以透過情緒的覺察,就容易發現情緒背後的信念。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認識「非理性信念」】《關鍵心生命》2025-1-17(五)22:00首播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就跟著改變。」
心所裝載的就是我們的所有內在心理動力,包含了情緒、價值、需要、想法…等,而其中「想法」可統稱為信念,信念不但影響我們的情緒,也影響我們的態度,態度便決定了我們的回應人事物的模式。
信念可以分為健康的信念和不健康的信念,健康的心是符合客觀事實的,符合真理的。不健康的信念則是不符合客觀事實及自然的原理。它多半來自我們年幼時,經驗不不足或者尚不能做客觀判斷所總結的。在心理學稱為非理性信念,在合一療法中稱為偏離信念或錯誤認知。
非理性信念影響的層面很廣,包含了我們對自己的接納、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對環境及生命的態度等。常出現在我們內心的非理性信念,例如:「我不夠好」、「我只要考不上理想大學,我的人生就完了」、「我要表現夠好才能被喜歡」、「人是不可信的」、「我要順從別人,別人才會愛我」⋯,這些非理性信念不勝枚舉,他對我們有巨大的影響力,卻常常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不被們察覺。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誰操控了我的行為反應?】《關鍵心生命》2025-01-10(五)22:0 0首播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是自動化反應。而所有的行為反應,也可歸類出其反應的模式。而這些行為反應背後的操控者到底是誰呢?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告訴我們,情緒是推動行為的推手。然而情緒又是來自哪裡呢?情緒的產生主要源於內心的信念。
信念觀念如何影響我們?例如:內在的信念是「我不會把事情做好」,當遇到挑戰來臨時總會選擇退縮。或又有一個信念是「人都是不可信的」,這個信念會讓我們跟人保持距離,與人相處總有所保留。信念影響行為的例子不勝枚舉。
信念對我們的影響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包含了個人對自己的接納、面對事情的態度、與人相處的方式、使用環境資源的策略及如何看待生命與活出生命。我們若能更多察覺自己內在的信念,我們就越理解自己所有行為反應背後的原因,因此就越能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行為了。歡迎收聽本集《關鍵心生命》!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如何讓情感記憶成為祝福?】《關鍵心生命》2025-1-3(五)22:00首播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似乎在告訴我們,童年的不幸,若我們不去面對與處理,可能需要賠上一生才得到醫治。
生命中有一項禮物「情感記憶」,可以縮短童年不幸的影響年日。在我們成長之後,「情感記憶」會喚醒我們童年的創傷,使我們有機會去醫治它。當我們願意面對並接納生命的陰影,便有勇氣走進過去的傷痛,使童年創傷有機會得到療癒,生命也將得到蛻變與成長,我們就不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治癒。
而如何讓情感記憶成為生命中的祝福呢?首先需要看重情緒,並敏銳覺察我們的情緒,當生活中總重複出現來得快又高強度的情緒時,那就是情感記憶的記號了,我們可以跟隨瞬間爆發的情緒,接納與表達它,透徹表達之後就有可能浮現出潛意識中的情感記憶,只要情感記憶出現我們便有機會去處理創傷。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問題背後隱藏的情感記憶】《關鍵心生命》2024-12-27(五)22:0 0首播
許多人常說「過去就讓它過去吧!」或「不要老是想過去的事」或「不要常常為過去的事糾結!」。但在生命的奧秘中,現在與過去是無法分割的,所有的現在都是過去每個時刻經歷的點點滴滴所形塑的。所有我們被愛與不被愛的經驗產生的情緒,對我們的現在都有極關鍵性的影響。
尤其是曾經受傷的、負面的而又未被好好安頓的情緒,就會形成了情感記憶。長大後,潛藏在潛意識中的情感記憶,會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中,默默的影響我們,卻讓我們毫無察覺。
例如:在團體中未被公平對待,便會異常的憤怒,有可能在情感記憶中有類似的經驗,引發了童年不被公平對待的憤怒。或在職場中,遇到較專制、威權的主管,上班期間,只要主管一出現便會焦慮、不安,這也可能引發了童年面對專制威權的父母所產生的恐懼不安的感受。在生活中,無論是朋友關係、家人關係、職場關係、親密關係出現的問題,都有可能隱藏情感記憶的影子。在本集節目中,將有更多與情感記憶有關的故事分享,歡迎收聽本集《關鍵心生命》!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生命中的情緒記憶】《關鍵心生命》2024-12-20(五)22:00首播
有許多人,以為事情過了情緒自然消失,或以為時間會治療一切,負面情緒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好。
殊不知,事情會被我們遺忘,但情緒若沒有妥善處置或安頓,會一直停留在我們的生命中,儲存在我們的杏仁核裡。而這些情緒的記憶,在合一療法中稱為「情感記憶」。
情感記憶在我們的生命中會有什麼作用呢?當我們成長後,遇到類似情感記憶中的事件,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此情緒反應來得又快又急,且強度很大。從好的方面說,它可以保護我們,躲避類似的傷害,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當我們看到類似蛇的井繩,立刻浮現情感記憶中的害怕情緒會讓我們拔腿就跑。但從壞的方面說,我們若累積了太多情感記憶在杏仁核中,就很容易因遇見類似情感記憶的事件,就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換句話說,我們就會有好多的情緒按鈕,一被碰觸,就會立刻出現情緒爆發反應。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需要一定要被滿足才能獲得快樂嗎?】《關鍵心生命》2024-12-13(五)22:0 0首播
每個人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個別需求,例如:成就、表現、親和、秩序、自主、社會認可….等。這些個別需求每個人都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質。
在前一集提到需求過高或過低對生命會有一些限制性的影響,如何與需求共處,讓需求變成一項資源,轉化成一種生命的動力,就需要去覺察並整理我們的需求。
面對需求的態度,東西方社會有所不同,西方文化較強調滿足需求,東方文化較傾向於壓抑需求,而過度強調滿足或過度壓抑都容易影響心理的健康。在合一療法中,強調要接納自己的需求,而不壓抑它,但也不主張一定要滿足它。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需求背後更深的基本需要。
當覺察出需求背後更深層的基本需要,並去修復童年基本需要匱乏的創傷,需求的滿足與否就不這麼重要了。當需求被我們擁有,又能接受它不被滿足時,需求反而能成為正向的動力,轉變為工具價值,帶著我們活出理想的自己。歡迎收聽本集《關鍵心生命》!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需求高低形成人格特質】《關鍵心生命》2024-12-06(五)22:0 0首播
俗語說「性格定一生」,性格的形成,雖然先天氣質佔有其基本的影響,但後天環境仍然佔有更大的影響因素。而在性格影響因素中,內心的價值觀及內在的需求都是不可忽略的元素。
而內在需求的高低,對於性格更有著重要的影響性。例如:從小學習不佳的孩子,,常被父母貶抑,他有可能就放棄努力,形成「低成就需求」的孩子,出現的人格特徵為「低自尊及消極的」。
相反的,若孩子從小只要考好成績,就得到許多稱讚,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形成「高成就需求」,人格特質為「努力、有雄心、有事業心、有抱負、喜歡競賽的」,雖然成就需求高可能展現積極的動力,但也可能產生汲汲營營、患得患失的生命態度,或因過度追求成就而忽略家人關係經營。因此如何藉由問題去探索並整理內在需求而獲得健康自我也是生命成長重要課題。
閱讀全文:【合一療法~問題背後隱藏著需求】《關鍵心生命》2024-11-29(五)22:00首播
在我們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與衝突,無論發生的對象是在夫妻、親子、姻親、職場關係,一定會帶來某些負面情緒,讓我們感到不快樂。
當衝突產生時,我們可能會怪罪他人,覺得自己運氣不好,遇人不淑或碰到豬隊友,我們也可能責怪自己,覺得自己不會處人或處事,才會產生問題,但若是我們願意藉此衝突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去覺察自己,我們會發現,原來衝突產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我們內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我們內在的需求有哪一些呢?例如成就、自主、照顧、求助、控制、求知、娛樂、放鬆等。需求如何形成的呢?多半是童年成長過程中過度被滿足或者是感到匱乏而形成的。
例如,童年時期凡事都得聽父母的,完全無法自我決定或為自己做選擇。便會形成高的自主需求,長大後便格外的想要自己做主,按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若長大後仍然無法享有自主權,或在婚姻中仍然遭受另一半掌控,就會產生很大的抗拒,夫妻之間也會產生很大的張力。